To Our Dear Countryside - Dialogues and Dreams
你农我农 -- 我们所不知道的农村 : 危机与转机
Slideshow




















建筑东西第三次交流会“你农我农-我们所不知道的农村危机与转机”6月28日于UCL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与台湾团体‘伦敦讲台’联合出品,从两岸对比的视角一起探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农村话题。这次交流会是海外学子对当下中国急迫社会议题的回应。
中国大陆背景介绍-主持人(程婧如):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在这里,在伦敦讨论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农村话题?因为这是一个急迫的问题。2013年底,一个新的农村土地政策出台, 农村经营性用地可以出让。为什么这个政策值得特殊关注?因为这意味着农村的土地市场一定程度上开发了,而在这之前,要知道,农村的集体土地在官方层面是不允许买卖转让的。而土地这个事情是决定发展方式或者说开发方式的根本要素。
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中国的城市为什么在过去的三十年发展得如此的翻天覆地?80年代改革开放的阶段出台的一系列针对城市的土地政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那个时候开始,城市里的国有土地可以由国家出租给私人开发商。这就像洪水决堤,摊大饼的城市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土地政策的变化就是堤坝上最先出现的那道裂缝。
现在随着农村土地市场的逐步开发,这股建设的热潮也慢慢从城市蔓延到了乡村,也就是我们说的“乡建”。今年初,国内不少主流建筑杂志,比如时代建筑,新建筑等,都推出了关于乡村建设的专刊。我想大家可能在微信朋友圈里面也都或多或少少的看到过这方面的消息。现在去乡村建房子似乎成了一种新的潮流,不再是农民工光宗耀祖的愿景,也成了建筑师的最‘小清新’的追求。这个现象并不是中国的“专利”,根据几个月之前网上的消息,库哈斯也开始关注农村了;曾经极力鼓吹曼哈顿主义的库哈斯要下乡了。随着城市里面开发的机会越来越少,乡村成了新的实验基地。要说的是,对于乡村的关注是件好事,乡村终于不再是那个被遗忘的地方。但是,必须要思考的是这股乡建热潮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它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台湾背景介绍-主持人(陳璽尹):
台灣在2000年通過了農業發展條例,農業發展條例其中一個目的促進農地合理利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其實農業發展條例最大的改變在於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與開放興建農舍。(以下簡稱農發) 新建農舍的規定又分為新農和老農,老農是在發展條例訂定之前即擁有農地的人,新農則是農發之後才購買土地的人。新農必須等待兩年才能蓋房子,老農可以即刻興建農舍。但上有法令下有對策,農發通過之後,即有許多被稱為「狗籠舍」的建物建在農地上,因為新農購有土地之後必須等兩年,但法令卻沒有增建或擴建的詳細規定,想要新置農舍的新農可向老農購買農地,再「擴建」原有的地上物,便不需等待兩年,可即刻動工農舍建造。
農地自由買賣和在農地上蓋農舍這兩件事,其實在幾個層面影響農村。第一個是新住民住進農村,這可能是農發的原意,即是試圖藉由新的人進住,帶動當地產業結構的改變。第二個是在開放農地買賣之後興建農舍的屋主,多半不是農業執業者。農地建設變成都市人移居或到鄉村休閒的處所,農地農用的功能消失。第三個是農舍高樓影響了四周農作的日照,即是影響了農地農用者的生活。再來是因為沒有詳盡的規劃或規定,農舍的污水直接排放到灌溉渠道,污染農作。
其實當我們在講農村,要談的就是土地與人的關係,農村的改變或沒落,一方面可看做是現代人與土地的關係非常疏離,一方面其實也是現今的社會結構改變成由「非直接生產產品」作為主要的收入方式。農村的沒落,或是要「復興農村」這樣的概念,如果不能從人與土地的關係的失落來看,那麼終將以消滅農村作為唯一的結果。環境和文化的破壞是難以回復的,這正是我們更該早一步並深刻了解農村問題,並聚在這裡的重要原因。
[Panel 1]
逝去中的中国诗意农村
类延辉博士(Master Studio Tutor,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根据建国60周年报告,1949年城市化率7.3%到2008年45.68%),中国广大农村正以飞快的速度消逝。谨以学者的视角大力呼吁保护中国农村。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多样化中国农村建造环境是诗意的,因其集中了劳动人民创造性智慧,集中了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知觉与情感精华。诗意是真正地能够让我们栖居(海德格尔,1971,215)通过对地、天、神、人的四重空间去建造我们的农村,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建造模式。而现在,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者们把自己所认为的当代城镇住房模式轻易地拷贝到农村,并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这一现象把农村与其由不同于城镇的四重空间组成的环境割裂开来,从而破坏了原有农村的建造环境,从而破坏了农村诗意地栖居。本文受海德格尔天、地、人、神观点启发,希望中国诗意农村得以永久留传。
曾經良田:WTO與台灣休耕政策
楊雅雯 (PhD Candidate,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休耕本是恢復地力的方式之一,但在台灣為減緩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農業所帶來的衝擊,長期鼓勵稻田休耕並由政府提供休耕補助。十餘年的休耕政策,大幅改變了農村土地利用的形貌,廢耕、低糧食自給率、水土涵養功能喪失等負面後果亦逐漸顯現,其所引發的社會正義問題亦值得深思。
[Panel 2]
在乡建之前理解乡村-从《白鹿原》中的祠堂说起
寇宗捷 (M.Arch,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白鹿原》,这部矛盾文学奖作品记录了白鹿村长达半个世纪的变迁,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中国乡村宗法社会的变化过程。其中的祠堂,作为宗法社会的主要空间载体,见证了农民生活的变迁。理解祠堂理解乡村是设计乡村的前提。而现如今层出不穷的乡建似乎正以另一种方式改变着农民们的生活:许多公共建筑伙同建筑师的理想正渐渐占领农村。为乡村而设计,请三思而后行。
好山好水好三峽: 傳統民間產業、地方藝術文化,與當代文創產業之火花
廖苑辰 (MSc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UCL)
以三峽為例,看見一個曾經繁榮、其後成長停滯的城鎮,如何再次建立城鎮的嶄新價值與定位。分享當代三峽社區下,當地居民與公共空間、藝文資產等多方互動,以傳承與再創新為出發點,透過在地資源、人力之投入,發展出獨特的精緻文化產業與在地品牌。並反思文創的意義,以及社區中新舊居民的衝撞與火花。
[Panel 3]
谁的农村
周禧敏 (PhD Candidat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with Visual Med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农村”的定义是什么?谁决定其定义还有从什么角度去决定其定义? 我们对农村的观念的改变对我们对待农村性质上甚至实质上的变化又有什么影响? 如今,在没有解决城镇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时,新的一轮(自觉性的)“上山下乡”运动被启动。20世纪中期,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阐述中国的基层社会。更重要的是,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回乡潮”是否一个从新寻找“根”的运动还是资本转移?
多功能農業、農村永續發展,與農業人口外移
楊鈞堯 (DPhil Candidate, Kennedy Institute of Rheumatology, University of Oxford)
多功能農業是一種多元化發展農業的產業模式。透過引入多功能農業的概念,臺灣將有機會突破現在農村人口外移造成的農業發展困境,將年輕人帶回農村,提供多樣化的工作機會,並兼顧國土規劃與永續發展。
[Panel 4]
居于乡村, 设计于乡村 -- 我的乡建故事 (视频)
殷荭 (Founder,YZ Culture; Architect,1+A Design Studio)
分享旨在为讨论会提供一个个体介入乡建的案例,一个建筑师跨界投身乡建的故事,一个尝试从乡村阅读和自然教育切入乡建的实验。
这个简短的分享作为一个信息让大家了解中国乡建的多元性,在关注中国乡建的大话题大环境之外也不要忽视个体的力量,希望我的分享能激励对乡建抱有热情的人,就是从一个人的力量开始是可以将乡建慢慢做起来的!不过我的体会是,到乡村一定要了解到当地人的真正需求,要与他们进行尽可能的价值观的重叠,放大共识和公共利益,如何做到呢?我个人的途径是先扎下来,生活在农村,成为乡村的一部分,然后再进行理想的逐步修正和推动,很快你会看到其实理想离得也近,和你一起的同道人其实很多!
從三合院到農舍——臺灣農村地區的郊區化問題
洪于翔 (M.Phil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臺灣隨著工業社會的來臨,取代了農業的經濟規模與社會結構,人口在往城市移動的同時,農村也開始都市化。加上進入WTO之後,為了鼓勵休耕,於是提高土地效益來作為誘因,增加現有農舍的密度,此舉不但造成生產技術的流失,更出現了現代的農舍成為房地產商品,都市人的假日休閒渡假別墅,與農村全面性的郊區化。這些變化都會反映在三合院-農舍-當代農舍的空間組織裡,指出耕種和土地值與農村成為城市郊區和基礎設施的問題;以雲林一位當代農夫為模型,投射出一種當代三合院與新的產銷模式,讓農村積極地成為城市的夥伴,而不是它的附屬。
重返桃花源
萧然 (M.Phi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中国文化里,桃花源是理想田园的原型。桃花源记所叙述的寓言可以被解读为寻找真实性的旅行。这个古老寓言的这层含义刚好处在当代中国农业旅游所面对的许多问题的核心。本研究中,重新探讨解读桃花源记成为了一个楔子。
研究项目的对象,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村是一个典型的、处在现代化和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村庄。游客的到来改变了原本的农业地景,并错置了真实性。当地的社群被旅游发展和其带来的现代化进程所役使。游客和当地社群之间具有互相竞争的关系叙事。如何调和这两个社群的叙事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针对中国农村旅游发展,创造和实验一个超越地方的特性的敏感规划及设计的方法学。针对场地的特性并参考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的审美,设计研究实验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规划和设计旅游开发项目的方法。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和审美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工具,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设计手段。设计试图把焦点从常规的抽象的经济指标转向景观和意象的语法构图。采用一种传统的媒介把设计项目的意义无偏袒地传达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在项目开发中,农民可以获得现代化地主动权,从而在合二为一的融合叙述中保留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性。
從農社企案例看台灣農業創新與營運發展策略
吳涵琳 (MA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回應台灣面臨的農業問題,近年來有一股民間反動的力量,由底層向上,透過社會創新的方式,展開了一場新食農革命運動。本次分享將透過台灣農社企的案例,說明這一場運動所發展出的創新模式與社會影響力。
Keynote Speak:
Dr Doreen Bernath (Tutor at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the UCL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Leed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n short, I will focus my talk on the transaction of ideas on rural commune, economic and land reform betwee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from Europe to America) in early 1980s. In addition, as an argument, I would like to demonstrate several specific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that capitalism has learnt from socialism, and furthermore, how the case of China's commune ideology is unique and its impact still palpable in today's tendencie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which I will rename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建筑东西’ 组织介绍-乔婧:
“建筑东西”成立于英国伦敦,是由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中国校友共同组建的独立学术联盟。我们在去年的6月28日举办了第一场交流会,今天也算是建筑东西的一周年生日。我们的名字非常好记,但同时里面也蕴含了很多信息。因为今天来了很多非建筑专业背景的朋友,所以我首先和大家介绍的就是:
- 建筑是什么东西?
这里的“建筑”是一个广义化的理解,它基于建造、结构、材料和设计等传统定义,思考和关注的是当代城市和社会语境中建筑文化与科学技术带来的多重影响。因此在建筑东西所有的活动中,当我们展开一个建筑话题的时候,我们同时探讨的是建筑所存在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理论等与建筑相互影响的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 建筑如何结合东西?
我们在英国读书和工作,学到的是西方的理论系统和实践知识,面对我们东方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我相信这个吸收和应用的过程一定会产生很多冲突。这个冲突来自实践与研究、来自西方和东方。建筑东西希望可以挑战、面对这些冲突,并在这个过程中以独特的视角发掘新的建筑思潮。所以在一年的时间内,我们在伦敦举办了两场主题交流会,同时也在国内和AA校友联合举办分会场交流会;与国内知名建筑杂志合作发表主题文章;与国内外设计机构持续举办学生毕业作品展;与国内新生代参数化设计推广平台合办建筑沙龙。
- 校友、集体组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筑东西虽然是一个有校友性质的集体组织,却也是一个面向广大群体的,公开、平等、自由的青年建筑师平台。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建筑东西逐渐壮大的影响力为留英的设计师、建筑师们搭建一个与世界对话的平台,通过群众讨论构建一个业内业外互相交流的模式。无论我们是读书还是工作,在英国、国内或是地球任何某个角落,都可以在这里对话交流、分享资源,学以致用。
所以我们非常欢迎每一个朋友都可以参与我们的活动,加入我们的组织。参与方式非常简单,请大家关注我们的新媒体,多投稿或多转发,希望大家可以支持我们。
‘倫敦講台’ 組織介紹-蔣雅郁:
我今天的介紹,其實是把一場歷經一年半的奇幻旅程濃縮成短短的一篇文章。2014年的三月十八日的晚上,台灣發生了首次非政黨動員的社會運動,大批的學生抗議台灣政府對於簽定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輕率審查程序,而佔領立法院。我正在上班,看這臉書上那個象徵民意的殿堂真正被人民佔領,感到激動不以。從那天開始,全倫敦,不,全世界的台灣的留學生就開始開始被台灣這條線完完全全的連結起來,一直到現在。同我們倫敦講臺一樣的組織開始在全世界發芽。
很遺憾的,台灣的民主還在邁向完美的路上、我們的同志還不能結婚、我們依舊犧牲著國土安全與環保換取經濟發展、我們仍舊粗糙的對待外來移工、貧富依舊不均、勞動人民仍需要竭盡全力的對抗財團、連社會運動本身都複製著階段的對立與不平等⋯
一天下午,有一個朋友說:在國外念書的她好無力。然後他問了我一個小問題,一個很簡單但是又很大的小問題:自己怎樣作才能讓台灣更好,讓家鄉更好?
我當時沒能好好回答她,有點自責。但是在倫敦的這群伙伴,認為與其有一天有人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答,倒不如開始脫離自身思考的舒適圈,與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伙伴們一起研究議題、理解議題、散播種子。我們開始組織在海外的(倫敦的)活動,藉由抗議聲援活動、工作坊、讀書會、社會實踐來回應發生在台灣社會的議題。
交流会在激烈的现场讨论中落幕;本次活动的落幕不是针对两岸农村话题讨论的结束而是开始。
活动策划团队:
程婧如, PhD Candidate,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乔婧, AA Diploma, Hawkins Brown Architects;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陳璽尹, PhD Candidate, Institut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UCL
蔣雅郁博士,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Department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UCL
现场摄影:韓一中
现场摄像:黄胤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