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范式的教室空间
Classroom as Generative Diagram


作者 Author: 曹筱袤 (Xiaomao Cao)


1. 建筑范式与空间图解

建筑类型(Type)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享有共同形式结构的一类物体。其不仅是对已建成建筑形式的归纳,更多的是对某种连贯思考过程的整理。就拉菲尔·莫内欧(Rafael Moneo)的话来讲,建筑类型是基于分类思考而得出的建筑成果;而建筑设计是基于一种特定的设计准则,将不同特点的建筑元素整合为唯一的一种建筑类型的过程。建筑类型同时也囊括了同一设计方法下可能产生的建筑形式(BuiltForm)的变化。 建筑范式是设计体系中的关键元素。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过程中,建筑范式往往被当作研究样本,来理解建筑形式与设计准则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准则的形成往往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对于这个关系的解读,则是借助空间图解来实现。

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提出的圆形监狱(Panopticon)的空间原型可以被认为是对于建筑范式的一次重要实践。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绕的囚犯室组成。监狱的中心是一个处在黑暗中的瞭望塔,相反囚室则拥有一前一后两扇通透的大窗。一扇面对室外,作为采光之用;一扇面对瞭望塔。犯人的一举一动都在阳光下暴露无遗。然而,囚犯却无从知晓是否受到处于黑暗中守卫的监视。即使处于中心的瞭望塔中没有守卫,这种时刻被监视的心理暗示也使得囚犯不敢轻举妄动。通过空间策略营造的心理暗示成为了比守卫更好的管理机制。在福柯对圆形监狱的解读中,圆形监狱不仅是一个监视空间,而更多的被视为一个基于特定政治和社会背景基础上产生的空间化的管理范式(GovernanceParadigm)。同时,这种管理范式同时可以被用于其他的建筑设计中;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甚至可以被理解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模式的倡导。

在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 的定义中,范式是系统中的组成元素;同时,可以通过该元素来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因此,建筑范式作为一个空间图解,是理解各个时期,建筑设计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空间图解可以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定义:第一种定义是对于建筑空间的图示,即是帮助建筑环节中不同参与者相互沟通的平台。通常,这种空间图解起到了解释已有建筑概念的作用,例如建筑设计中常用到的平面图或者剖面图。图解与建成形式追求精确的一一对应。与第一种截然相反,第二种定义下的空间图解是先于设计结果的,是一种抽象设计准则的详细描述。例如勒·柯布西耶的模度体系(ModularSystem),这个系统不能表现在建筑形式的具体的某一部分。然而,这种重复元素的设计原则却可以运用在小到别墅,大到城市的不同尺度的建筑设计中。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师们都共享着一些特定的设计方法,例如在新古典主义下,由法国学院派创造出的分布图解(PartiDiagram)。对称分布、线性分布等空间分布手法成为了18世纪末的建筑设计重要特征。由包豪斯创立的泡泡图(BubbleDiagram)取代了形式优先的分布方法,转变为功能优先的设计策略。这两种图解方式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即先于具体设计方案之前的设计思考。目的在于创造出一种经典的设计策略,从而定义出具体的设计流程,其中包含了从方案研究到具体方案创作中的连贯的思考过程。

在 《图解日志》一书中,彼得·埃森曼对于第二种空间图解有着明确的定义,即建筑设计过程中基于特定知识的启示性的设计原则。这里特定的知识则是来自已有的建筑案例以及建筑之外的影响因素(例如政治和经济环境)。这种空间图解可以被定义为启示性图解,是对于建筑原则,而非建筑结果的描述。因此,这种启示性图解拥有了解读建筑形式(BuiltForm)与社会环境(Social Context)关系的可能。就犹如埃森曼在《图解日志》后文中所表述的一样,建筑设计可以呈现出任何历史时期的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通过启示性图解,建筑不只是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产物,而相反的能够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环境。成为对于特定政治经济环境下的批判宣言。


2. 启示性图解和教学机制

建筑范式是整个系统中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这部分的解读可以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同样,对于这个组成部分的改变也可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构成。在教学机制中,教室空间是教育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单一教室重复而得到的空间序列是区别教育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的空间依据。构成元素(例如墙和家具)的不同布置不仅能够承载教室复杂的功能,同时也暗示着教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管理模式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室空间可以被定义为不同的建筑范式,来理解整个教育建筑的发展并探究其更深层次的脉络。本文无意于对历史的赘述,而会着重研究每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室空间,通过生成性图解来反观其所在的整个体系,借此来阐述教育建筑设计的发展。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室空间分别是18世纪的劝告式教室(Monitorial Classroom),20世纪末同时出现的开放式教室(Open-air Classroom)和工作室教室(Workshop Classroom)。


fig 1. 教育空间发展时间表


fig 2. 教室空间模式发展时间表


2.1劝告式教室空间

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更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对教育机会的迫切需求大量增加。突然膨胀的教育需求直接导致了劝告式教室的产生。这种教育的方式与大批量生产为代表的工业生产极为类似,技能培训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模仿则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这使得一个老师能够无差别的同时教授上百个学生。而劝告员则成为了保证教学流水线上的监督员。他们并不关注学生所想,而仅在乎学生的所为。

劝告式教学(MonitorialSystem) 可以被看做18世纪西方最主要的公众教育模式。教室的平面与教堂平面类似。每一个学校仅有一个教室,其中容纳一百名以上的学生。每一个教室仅有一名老师,老师的位置处于学生目光聚集处。如果类比于教堂空间,老师所处的位置与教堂中神龛的位置相当。由于老师与学生数量比例相差太大,一名老师难以顾忌所有的学生。因此在学生座位每一排的末端都会有一名劝告员。这些劝告员不参与教学,甚至不识字。他们所做的仅仅是督促每一个学生认真上课。

劝告式教育模式的管理与其空间模式是相互对应的。建筑的空间图解可以明确的定义为区隔室内外空间的边界。室内学生书桌的布置均与所临外墙平行,而非垂直。这样的布置会导致极差的自然采光,然而却清楚地定义了室内空间的秩序。所有的家具都指向讲台。这种空间布置与工厂生产流程极其类似,清晰的室内外边界使学生不受外界的干扰,尽可能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家具和器械的布置都指向整个空间的监督者。


fig3. 劝告式教室空间图解


2.2开放式教室空间

20世纪末在荷兰诞生的开放式教室成为了继劝告式教学模型之后的兴起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即使有工人阶级呼吁更多的教育机会,实际上受教育权仍然是上层社会的特权。种族和性别的歧视任然威胁着公众公平的受教育权。通过打破室内外清晰的界限,政府希望营造出一个有别于传统教育建筑中沉重和封闭的形象。大面的玻璃墙被运用在教学建筑中,从而创造出一个透明的,开放的空间模式。教室内的家具布置不再是严格排放的,而更多的呈现出组团式的组织模式。

室内外明确的界限被共享空间(SharedSpace)取代。走廊、教室入口等建筑的边界成为了室内空间的延伸。交通空间与教学空间之间的界限被完全模糊。课堂之外(FormalClassroom)的共享空间被老师和学生同时拥有。对于共享空间的共同占有使得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定义空间的功能和属性。因此,视觉上联系课堂内的正规教育(FormalEducation)和课堂外的非正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要求教育空间具有更好的开放性(openness)和可达性(accessibility)。

对于卫生(Hygiene)的考虑第一次成为教育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玻璃立面成为了19世纪末教育建筑类型的重要特征。通高的玻璃立面能够为室内提供良好的通风和最大程度的自然采光。室内空间的灵活性也成为了设计的重要依据,室内的隔墙被完全取消。老师不再是学生视觉的中心。学生被鼓励更加独立的完成学习,老师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出现并提供帮助。由于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再基于标准化,学生的自我个性开始被重视。因此,一个区别于劝告式空间的建筑空间模式被提出。


fig4. 劝告式教室空间图解


2.3工作室教室

工作室教室作为一类建筑原型在20世纪末被提出。与前两个案例不同的是,工作室教室布置不再是根据特定的学生人群来布置(例如年龄和性别),而是根据学科(Subject)来进行区分。教室成为了教师的自我领域,相反的学生不再拥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表穿梭在不同的教室间。教师成为了教室的主角,而学生则更像是游客。

与此对应的,工作室教室的空间图解则可以被解读为教室内部流线,而非边界。工作室教室通常包含有工作室空间,讨论空间和休息空间。这三个区域相互独立且不易改变,因此工作室内不同的区域由一条明确的流线串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独立工作,每个工作座位都相互封闭和独立。而讨论区则非常开放,以供学生和老师讨论课题。考虑到工作室通常有一个,或者几个老师共同控制,因此休息区变的十分重要。他成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沟通空间。

这种工作室教室的设计原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办公室设计。不同的功能被书柜或者隔墙明确定义为不同的区域。休息区与工作区相连。这种家庭式办公的空间类型将教室由一个正式教育的教室空间转变为一个犹如家庭般的非正式教育空间。


fig.5 工作室教室空间图解


3. 建筑范式与启示性图解

在阿甘本的定义中,建筑范式可以被理解为整个系统中的特定部分,而通过空间图解,便可以以小见大地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样的,对于整个系统中关键部位的修改则可以引起整个系统的改变。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通过启示性图解来体现。启示性图解构建了一个能够协调建成建筑形式和其深层次社会诉求的沟通平台。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空间原型的设计解读中,建筑构成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了不同的设计策略。这种设计策略为最后的建成形式提供了抽象的设计准则,而不是对于最后成果一一对应的描述。因此,启示性图解可以被用来研究和解读建成形式,同时也为创造新的设计方法提供了切入点。



作者 Author:
曹筱袤 (Xiaomao Cao)
- Architect
- M.Phil,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ondon, UK


声明:建筑东西与《城市 空间 设计》(Urban Flux)杂志合作,在副刊《论道》(Remarks)出版了以“以小见大”为主题的两期专刊(2015年第1期-2月刊 + 第2期-4月刊)。
          
acrossarchitecture@gmail.com  | ︎   
Copyright © 2014-2022. ACROSS Architecture 建築東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