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集体时代 - AA武汉访校场地调研
注:建筑东西推出全新版块-AA Visiting School (缩写AAVS),为大家即时报道AA全球访问学校的最新信息与成果。所有发布内容已获各访校负责人授权。
作者:黄婧琳,程婧如
校对:彭春妮
步入乡村,同学们逐渐发现,这次调研对象不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古代宫殿,亦非雕龙画凤的明清大户民居,而是高昂的理想主义热情与较为匮乏的物质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民公社。

石骨山村原人民公社礼堂前集体合影 (摄影:Gogularaajan)
石骨山村人民公社调研
当天空刚翻起鱼肚白,同学们就披着霞光开始了第二日的场地调研。清晨6:30,从华中科技大学出发,东行73公里前往武汉新洲区石骨山村。这里较完好地保留了1973年至1975年间兴建的人民公社。8月的武汉烈日当头、酷热难耐,却难掩师生们的热情,大家顶着草帽、遮着阳伞,开始进行这次“草根”调研。步入乡村,同学们逐渐发现,这次调研对象不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古代宫殿,亦非雕龙画凤的明清大户民居,而是高昂的理想主义热情与较为匮乏的物质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民公社。
进入乡村中心,石骨山村的村长兼村支书热情地接待了师生们,并带领大家参观存留的人民公社建筑。村长虽操着一口地道的武汉话,许多外地同学难以轻易听懂,却仍孜孜不倦地提问。当时的生活条件怎么样?每天都开批斗会吗?人们每天都统一作息吗?看病、看电影、游泳真的都是免费的吗?这段历史对于90后的同学们既熟悉又陌生。
左:师生们随村长步入一幢住宅
右:人民公社住房场景
右:人民公社住房场景
村长首先引领大家走入了人民公社住房,1970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住房为按需分配:夫妇两人分配一间住房;夫妻两人有一男孩分配两间住房;夫妻俩有两女一男分配三间住房;最多能有四间住房。由于建国初期经济困难、物资困乏,钢铁与混凝土都是奢侈品,木材亦难得,故住房主要以砖石建造,外抹一层水泥砂浆。斑驳素雅的外墙,毫无任何装饰,更无明清乃至近代时期民居中常见的书法楹联纂刻、八卦符等;甚至门窗也是径直开的洞口,亦无门窗框。如此平实的小屋,却未使同学们灰心丧气,大家随同村长齐刷刷地走进了一栋民居。三米见宽的厅堂早已拥挤不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提问、记录、拍照。来自俄罗斯的建筑师奥加拉·卡尤库娃(Olga Konyukova)认为这段历史与前苏联有着盘根错节的姻缘关系,因此她特别感兴趣,专程从莫斯科飞来武汉,参与本次访校。
在人民公社住宅厅堂聚精会神的调研
奥加拉·卡尤库娃从一幢住宅中走出
从民居中走出,径直走向了人民公社的重要的公共建筑——礼堂/电影院。礼堂上方赫然写着“人民公社好”五个大字,十分具有代入感,仿佛耳边响起了毛主席时期的口号,眼前出现了身着中山装坐在长板凳上观看电影的人群。公共建筑在这一时期具有特别意义,因为公社民众不仅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行动上也整齐划一。每晚群众与干部会齐聚影院观看“红”影片。村落中其他的公共建筑有饭堂、游泳池、露天舞台、卫生所、学校等,且所有的公共活动都是免费参与的。
随即,师生们跟随村长来到了公社学校。公社的小学、初中、高中为三列平房,共处一个校园中,共享食堂、教工办公室、宿舍等配套设施。但随着公社在1980年代的逐渐没落,人口大量向外迁移,学校也因生源不足而关闭,目前石骨山村的学龄儿童都在镇中心中小学就读。令人注意的是,中小学平房区,均有一列拱券长廊。村长解释说,这是由于当时木材匮乏,无木材作过梁,故以砖砌筑成了拱券。
原人民公社小学
原人民公社初中

村长为大家现场讲解(摄影:谭刚毅)
村长访谈
临走之前,村长耐心地为师生们解答了1970年代人民公社建设的来龙去脉,与当时经济生活各方面状况。
Q 石骨山村人民公社因何没落?
A 人民公社的居民来自于周边的五个自然村,分别被安置在公社的五块区域。但由于一方面公社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自来水的供应无法满足要求,因公社处于周边地势最高处,故水泵站建设不足,导致自来水短缺。另一方面,公社村民的耕种区域仍然在原自然村内,故而往返作业,需要步行数公里,路途太遥远。致使村民又陆续迁离了人民公社,返回了原自然村。
Q 为何选择这一块地兴建人民公社?
A 这块地有天然屏障,两侧有山环绕,地理格局好;此外这块地原本是石骨山村最古老的中学,交通便利。
Q 您觉得人民公社在社会意义上是成功的吗?
A 当时虽然不富裕,但至少能养活家庭,不至于捉襟见肘,为生活发愁。因而总的来说,生活还是比较自在。现在虽然物质富足了,但生活压力也比较大,如果不努力挣钱就有可能供养不起家庭。此外,节约资源,如电力的集中供应;腾出了更多的土地用于建设。
Q 当时公社的收入如何?
A 一方面由于当时目标实现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并未完全实现;例行公事的耕作任务,导致很多群众只是每日在田地上逛逛,并未实际劳作。另一方面当时不惜一切代价,抗旱保丰收,兴建了四个水泵站,由于公社的建设投入了整个县的收入,虽然农业产量上去了,但并未实现创收,公社的收入并没有增加。
Q 人民公社与自然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吗?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人民公社时期每人分配一亩三分地(800㎡左右),每人自有四厘地(1.8㎡)种自家菜。
Q 当时公社人们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
A白天村民跟随组长下地干农活;晚上看集体电影,及在政治地理大课堂中,学哲学,村中有7个自然组,所有人都在各自所属的文化室里进修。每周有2-3天的休息时间。领导与群众不分彼此,同吃同住,共同学习劳作。
红钢城调研
武钢单位大院九街坊外观
午后,突来一阵骤雨,一扫武汉的滚滚热浪,带来了些许凉意,同时也扫去了长途奔波的倦意与疲乏,师生们来到始建于1955年的武钢单位大院。最初居住在大院里的居民均为武汉钢铁厂的职工,现大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低矮阴沉的天空,使得这一兴建于1955年的街区颇具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似乎这映入眼帘清一色的红砖房屋,在渗透着胭脂色。
在大院里居住的老人们

住宅入口立面
“红房子”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典型代表,八街坊与九街坊保留较为完整,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红房子的设计整齐划一,每一栋的入口与阳台均有统一的装置图案,简约而不失美感。师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对室内、建筑立面及公共空间进行了测绘,并对当地社区居委会进行了访谈。
AA武汉访问学校详情请见:
http://china.aaschool.ac.uk
https://www.aaschool.ac.uk/STUDY/VISITING/wu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