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形制的当代嬗变 - AA武汉访校设计成果分享

师生合影
评图现场
经历了两周的日夜奋战,AA武汉访校终于圆满落幕。本次访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周,同学们深入单位大院与人民公社,挖掘集体时代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及空间形态的关系;第二部分为设计周,基于前期分析,同学们进一步提出激活与重构历史空间的新策略。
随着商品经济和个体经济的繁荣,集体形态的单位大院与人民公社离我们渐行渐远。通过初次造访与学习,触碰至今尚属敏感的文革前后历史,本次访校的同学们会有什么奇思妙想?中西方教师团队与同学们又会擦出什么思想火花?第二周的设计成果,将展现在本次终期汇报中,现场师生们产生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注:以下分享作品为学生第二周5天设计作品,前期研究成果已集结成小册子为学员共享。访校同名展览在2016北京设计周(Beijing Design Week)白塔寺展区展出。
主办方教学人员
英国建筑学院联盟 AA : Sam Jacoby, 程婧如, 王禹惟, 曹筱袤, 宋雅婷
华中科技大学: 谭刚毅, 陈芊,汪原
评图嘉宾
Sam Jacoby,AA 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课程总负责人
David Bray, 悉尼大学建筑设计与规划学院高级讲师
李晓峰,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谭刚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刘晖,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李巨川,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王家浩, 建筑与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人民公社组-1
袁榕蔚 (华中科技大学)严婷 (华中科技大学)朱惠子 (华中科技大学)孔雨姝 (华中科技大学)朱奔奇 (武汉山河集团建筑设计院)
设计理念:延伸原有住宅形成合院式的公共空间,以便居民聚集活动。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展现富有公社特色的公共空间,可出售当地富有特色的手工业品。(场地:新洲凤凰镇石骨山村)

公社公共空间改造效果

居住单元公共空间及室内改造效果

居住单元公共空间改造分析
师生答辩
鲁安东:这一设计展现了人民公社的一系列元素,有道路水坝、田地工厂、养老院、食堂、医院,及光荣榜和民兵训练营,分别体现了基础设施、产业、生活要素与精神要素。它重新审视了公共空间,并使社会形式成为今天文化的载体。
刘晖:这一设计为公共关系找到一种可能性。
李晓峰:改造再利用,它的前提是什么?为谁服务,人从哪里来?我们建筑学人常常喜欢自我欣赏、津津乐道一些概念或设计,但如何实施,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谭刚毅:首先第四组的设计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激活公共空间的方式;其次挖掘了住宅空间半公共空间、半消费空间的可能性。我还希望看到的是,对过去公共空间被逐渐私有化的解读,例如对学校、食堂、电影院的公共空间目前被私人承包作为生产空间的解读,如何把它背后的规律转化成设计的形式。
人民公社组-2
黄曼(华中科技大学)瞿钰(北方工业大学)Olga Konyukova ( 英国建筑联盟学院)苑碧霄(中山大学)叶茗雨(清华大学)
设计理念:重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关系:延续亲密无间的公共空间,根据现代生活需求细化多元私人空间。(场地:新洲凤凰镇石骨山村)

不同群体作息时间与活动场地分析

住房空间改造分析

住房改造室内外效果
师生答辩
李晓峰:为什么会选择设计研究两种不同的空间?
G2:人民公社与单位大院的共同特点是居民之间关系亲密,熟门熟路。虽物质条件不同,但都急需引入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现在的钢厂老年居民只能挤在狭小的入口过道中唠嗑,公社居民更无合适的公共空间交流。
鲁安东:这个设计不仅提出了私有化分布和层次的问题,也提出了居民日常作息的规律。很多时候空间无法使用,变得怪异,是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我们无法理解过去习以为常的事物。例如包豪斯时期的集体澡堂,现在人已很难理解当时赤裸相见、摩肩接踵洗浴的澡堂空间。公社的集体生活也同样具有背后规则,昔日的人们皆心知肚明的生活守则。空间是规则的载体,规则通过空间呈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
李巨川:这个研究的价值还在于社会主义的空间形态如何适应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
王家浩:我认为这一研究不应止于类型学研究,应介入当地的场所。思考它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每一个阶段会有什么结果,考虑到人们的接受程度,外界社会是如何看待他的?
单位大院组-1
覃琛 (武汉大学)袁佳维 (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张翔宇 (华中科技大学)赵晓婷 (华中科技大学)赵诣琛 (同济大学)
设计理念:由于单位大院原有的公共设施逐渐废弃,当年的便捷生活也随之远去,本设计计划在旧建筑的连接处设立新的公共设施。并改造户型以满足不同住户所需。(场地:武汉红钢城八街坊)

大院户型改造分析

不同尺度的空间关系分析

老建筑节点改造效果

后期整体改造效果
师生答辩
鲁安东:策略可以很抽象,不是具体形式,可以预想会发生什么。例如,医院的引入,可以预想周边会出现老年人交流的场所,如按摩、理疗的场所。去想象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就如同欧美电影或广告的情节串联的图版(storyboard)来展示其中发生的主要故事情节。
David Bray:作为单位的外部空间,你们设计为公共场所而非私人场所。原本公共场所是不是可以改为私人空间用于种花种菜、而不一定要改为公共空间。
Sam Jacoby:我觉得在中国单位与公社的语境下,“公共”(public)和“私人”(private)并不是在西方语境下的对立关系。当我们说“公共”时,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空间。而单位大院是介于公共与私人的空间之间。其中有在单位大院中生活的人都可以使用的设施。其实这也促生了这样一种需求,发明一种新的集体形态空间,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在符合现有的政策条件下,让单位的人都可以使用。
李晓峰:对于周边的环境你们怎么看?如何推进,有没有社会动力推进的可能性?
G3: 我们觉得单位大院就像是一个异托邦,它的建筑环境与居民的生活状态与外界都是脱离的。我们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灰色地带,具有特殊的形态,不应非黑即白。
鲁安东:伦敦有一个70年代住宅区,已破败。居民自组建了一个居委会,作为决策者,来决定如何构建平台,产权如何管理,引入什么人来激活这一社区。
单位大院组 - 2
龚贤典 (武汉大学)饶冰凌 (华中科技大学)何倩 (华中科技大学)赵岩 (北方工业大学)
设计理念:第一步为留守的老年人与儿童重构失去的公共空间,例如图书馆;第二步引入业态,吸引年轻人在此经营商业。(场地:武汉红钢城八街坊)

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的植入效果
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的植入效果

立面与内部效果

空间层次分析

内外空间的转换与延伸
师生答辩
鲁安东:能否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设计意图,选一张图来展现你的作品?
G1:为留守的老年人和儿童提供公共活动空间,进而吸引年轻人聚集创业;我会选择这张中间二层改造成图书馆,两侧一层改造为星巴克等商业空间的图片。
鲁安东:你们植入的是常见的商业空间,例如星巴克,把集体形态的空间改造成私人形态的产业空间。你们觉得这些曾经相濡以沫、艰苦卓绝地奋斗一生的老钢厂职工们会喜爱这样的空间吗?此外,图书馆并不是一定要完全敞露出书架,并展示内部读书人,作为一种附庸风雅的读书姿态,这恰恰暴露了同学们想象力的极限,读书还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不一定非要以标准的形态来植入,提到读书就只想到书架。我在上课时常常跟我的学生说,不要问要哪种空间,而是问为什么一定要这种空间。需要基于调研与分析,创造出一些新的空间形态,激发新的空洞,而不应只是亦步亦趋,模仿已有的空间形态。
单位大院组 - 3
鞠鳦 涂上子 (华中科技大学)李一爽(华中科技大学) 张颂 (清华大学)李临娜 (华南理工大学)
设计理念:一方面针对目前武钢大院内主要居住者--老年人,改造院内空间为老年活动中心及居住空间;另一方面,将环绕大院一周的外部空间改造为年轻人创业的商业空间。(场地:武汉红钢城八街坊)

住宅楼改造后内部活动

改造效果1

改造效果2
师生答辩
鲁安东:对于老人这个群体而言,倾向于喜欢尺度小、便捷、有门禁、私密,心理上有围合感、安全感的空间。因为老年人往往体力不支,不能和年富力强者对抗。而你们的设计相对来说尺度比较大,并没有看出是为老年人设计的,可能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后期的设计与前期的研究应该要对应上,如何激活这一老龄化、过于封闭的空间,让外部的人能够进来。
G5:我们的设计保留了其内向性,对外是商店,商业空间一步步不断向内部渗透。
鲁安东:那么这个老龄化的空间,它在逐步被稀释,要体现出一个适变性。例如在逐渐渗透的过程中,的若干中间状态。私密、公共空间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它们之间会产生碰撞和冲突,要体现出一种应对策略。
G5:我们一张图上就表现了,一位住在单位大院里的小女孩望着窗外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表现了这里会发生的商务活动与原本居民生活的一种碰撞。
鲁安东:我觉得你们可以更聚焦于空间界面渐变的策略。例如张永和在设计一所幼儿园时,他认为其内外交界的空间界面很重要,他就做了很多个切面专门研究界面变化的可能性。而非想你们现在这样三种思路平行。
刘晖:你们设计中商业、公共、交通空间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G5:我们把个人的空间最小化,把房间做到最小,把居民逼迫出去。
鲁安东:不要太迷信建筑对使用者行为的作用,用建筑去规训与惩罚。例如,欧洲有个医院,认为病人走路太少从而导致身体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新楼设计时把厕所位置放得很远,结果医患都憋着,不去上厕所了,导致了肾病的产生。
李晓峰:我觉得前期研究做得很好,从人出发,分为八种类型。但设计并没有延续从人出发。我觉得以人为始,以人为终,并最终根据人的不同特点进行设计会非常好。
李巨川:大家在描述人民公社或单位大院时,常用消极的词汇,例如隐私被侵犯、没有个人空间、封闭等等。我认为不要完全以线性发展主义看问题,要警惕现有发展带来的问题,以过去的优点来弥补现在的缺点。
总结陈词
鲁安东:我觉得这次访校很有意思,以前类似的研究性设计工作坊很少。既然是研究,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单位大院与人民公社作为研究对象十分有趣,这并不仅仅是建筑学的问题。还涉及了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问题。通过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去找到过去的形式和现在的关系;通过社会学的方法关注空间形态与政策权利、经济资本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类学的方法挖掘目前居民的生存状况与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关系其实并不是最终的空间效果或设计美学。我们关心的是设计的内核,即清晰、具体、准确的思路。公社,去掉其历史形态,它体现了人被组织起来,共同生活劳作的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是只有当时才有的;在英国,在香港:在人以一个集合的、密集的方式来工作生活,就部分地类似公社的生活。例如都市实践设计的土楼公社、刘家琨的西村大院、Open事务所的退台方院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新集体生活方式。只不过过去的集体形制的公社或单位是自我维持的自足体,而如今新集体形制的住区成为了城市单元。
此外,本次访校还涉及了私人和公共的问题。公社与单位的日常生活是来自组织的,完全没有个人的空间形态;而如今完全变成以个人主导的空间。引申出以快感和愉悦为主导的消费美学,及以效率、规则、合作为主导的生活美学之间的博弈。规则可以作为一种设计形式,例如一块菜地,让不同的人去管理,管理的模式不同,会产生建筑学不同的形式。
注:建筑东西推出全新版块-AA Visiting School (缩写AAVS),为大家即时报道AA全球访问学校的最新信息与成果。所有发布内容已获各访校负责人授权。
AA武汉访问学校详情请见:
http://china.aaschool.ac.uk
https://www.aaschool.ac.uk/STUDY/VISITING/wu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