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城乡社会与空间机制

2017 AA武汉访校调研、中期汇报




为期两周的工作坊活动转眼就过去了一半。从开场的多场指导讲座和学习,到全体成员三天内陆续去三个场地现场踏勘,高强度的信息轰炸中,同学们逐渐对陌生而遥远的单位大院和人民公社有了更多认识,原本模糊的集体形制概念和久远的生活场景,也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清晰再现。



场地调研

石骨山村(原凤凰人民公社)调研

武汉市新洲区石骨山村人民公社是“农业学大寨”时期全国开始最早、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人民公社,如今已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社”于这些年轻的同学们而言,可能只是个在影视、文学作品中依稀见到的字眼。今天,当“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文化标语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时,那遥远的年代里火热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承载共产主义理想的公社建筑,在今天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眼光重新审视它们?

带着满腹疑问和好奇,人民公社小组的同学及导师与村委会当年大队书记、宣讲会干部以及部分村民进行了深入座谈,从各个方面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同学们热切期望详细了解这段极其陌生的历史:人民公社建设始末,当时经济生活各方面状况,以及统一意识下的集体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回忆起这段时期的生活,尽管村民们与大家的语言交流不是很通畅,但仍然热情地分享着那个年代的生活和回忆。对公社的模式有了一定了解后,同学们纷纷拿出图纸,就公社里的建筑区位、建筑形制布局等细节与村民一一进行探讨。由于那个特殊时期的资料很多已无从考证,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同学们获得极其价珍贵的历史资料。

进入石骨山村

石骨山村公社时期住宅(现状)


石骨山村公社时期住宅室内(现状)

座谈会现场

同学们与村民讨论细节


| 部分座谈内容摘录 |

Q:村里有几个人民公社大食堂?现在分布在哪里?
A:1958年开始有了大食堂。那时候公社里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学校全都有。上面呼吁大家提高觉悟。富人要帮穷人,穷人也要增强他们的自尊。那时候贫富均衡些,倡导一种均等意识。

Q:如何界定“贫富”呢?
A:大家都是邻居,吃住都接近一起。大家的生活状态互相都很了解。定期还会有人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提倡每个人都应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公私不分。

Q:富究竟如何帮贫?
A:分粮食蔬菜或是借给他们,等有了再还回来。那时候是社会主义一下子走向共产主义。九个生产队合并成了7个生产队。1973年10月份开始,自然队成立了新村。

Q:当时搬迁的时候原有村子拆了吗?
A:原来的村子全部拆了,还成了耕地。那时候拆迁以一种共产主义精神执行,所有家当全部充公,财产也上缴,盖好的房子被收回按需分配。你家有几口人就分多大的房子。比如你有几个女儿、儿子,分别有几间房,都必须按要求执行。

Q:拆了多少个自然村庄?
A:拆了9个。那时候“破四旧”,所有的古建筑、古树、礼堂都被拆了。所以我们石骨山村现在没有任何古的东西。

Q:所以生产队是在公社之下的一个概念?
A:那时候不叫生产队,叫大队。

Q:一个生产队几户?还是按地区分配?
A:大队就是一个村。石骨山村就是一个大队。原先我们村也不叫石骨山村,叫四大队。后来是为了发扬石头精神,改名为石骨山村。因为我们村子是个都到处有石头的小山丘。




武钢单位大院(红钢城)调研


当大巴车驶入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片区,一种全然不同于武汉其他街区的景象赫然展现在大家眼前。红钢城被武汉市民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居住其中的市民从全国其他省市迁徙而来。近年来,武汉政府对长江沿江区域地块进行重新整合规划,红钢城位于青山滨江区域,目前已被征收成为改造区域,未来取而代之的将是拔地而起的高楼。以工业为主要产能的计划经济时代已成为过去,新的经济时代下,武钢这一曾经的重要“单位”的社会职能也将转变成为全新的角色。

过去的工业时代我们虽不曾经历,但照搬苏联模式的红钢城建筑立面和空间组织似乎在静默地诉说着那个火红年代的故事。历经50多年岁月沧桑,当年整齐划一的红房子住区,也已呈现出破败之感,老旧不堪的红房子已不再适合居住,进行中的拆迁更是加速了建筑的衰败。面对这场政治、经济权力的空间转移,我们所见的建筑,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武钢小组成员重点对八街坊的建筑和空间进行了详细调研、记录。结合去年调研的资料,面对如今即将不复存在的空间,他们将展开怎样全新的思考?

抵达红钢城

谭刚毅教授为大家讲解红钢城历史

这一处优秀历史建筑也即将消失

住户陆续搬离的残破大院

正在拆迁中的红钢城街景

八街坊施工围墙内仍在营业的修鞋铺

荒废的院内公共空间
调研中的学生



华中科技大学调研


华科校园小组的成员中有一半是来自华科本校的学生,另一半是外校学生。校园是对同学们而言相当熟悉的场地,尤其是华科校园之于华科的学生,然而带着这样的目的重新认识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却是头一回。调研的第一步是前往校史陈列馆参观,在那里同学们仔细查阅了华科校园的建设史料,对当年的大学校园建设及文化生活有了初步了解。随后,小组成员开始深入校园内那些当年的职工宿舍进行调研,观察记录集体生活空间在今天的使用状况。同学们逐渐发现,自己平常对于校园的理解和那个年代的校园相去甚远。他们渴望了解50年代的大学校园在全国政治格局的影响下,校园里的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伴随着集体生活的远去,华科这一“单位”的住宅单元又产生了哪些变化?


当年的职工宿舍楼如今的生活场景

住户对公共空间的利用

生活在其中的多为老人及外来租住人口

同学们与受访住户合影
(注:以上图片由华科小组成员提供)



中期汇报

本次中期汇报重点呈现了大家对中国集体形制出现的那个年代曾发生过什么及其成因的梳理研究,以及对其背后内在逻辑进行探析的各种尝试。

石骨山村人民公社组成员汇报

石骨山村由于研究范围较大,该课题小组成员按照总体平面、保留下来的房子和新建房子等具体内容继续分组研究。总平研究的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对村子的人口变迁、村民日常生活行为以及公社制度下的行政组织结构的观察;研究新旧建筑的同学们选取了不同的单体对象,探寻不同时期人民公社的建筑空间演变。

武钢单位大院组成员汇报

武钢组的成员们在导师的要求下选取了相似案例进行比较,以哈尔滨香坊区老工业区“156”工程遗产为比较对象,从不同维度对相同年代下相似模式的工业住区的形制进行比较研究。同学们分别从小、中、大不同尺度和规模梳理了单位的空间结构和组织,从住宅单体和户型单元层面结合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意图从类型学的视角展开单位类型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组成员汇报


华科组的成员以拼贴图像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校园单位的理解。指导老师谭刚毅教授称他们的描绘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于他平常所认识的华科校园。他们以文字总结了基于调研观察和史料研究的理解:通过对住宅单元的变化研究窥见个体私有需求在社会语境下的变迁,而使用主体的变化也引发了公共性集体生活向独立多元的个体生活的空间使用方式的转变。


同学们紧张准备汇报

导师Sam Jacoby教授与汇报同学交流


导师谭刚毅教授与汇报同学交流

导师 Raul Avilla与汇报同学交流

导师程婧如与汇报同学交流



/ 精彩预告 /

本次访问学校结业时将会举办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包括国际知名学者讲座与访校学生最终成果汇报。

8月26日(周六) | 终期汇报

09:00 开场介绍
09:10–11:40 学生汇报
11:40–14:30 午餐
14:30–17:00 学生汇报
17:00 总结陈词

评图嘉宾
毕月(Beatrice Leanza),何依,褚冬竹,王德福

教学团队

/武汉访校负责人/

Sam Jacoby
AA资深教授,建筑与城市设计(M.Phil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硕士课程创始人与总负责人

程婧如(Jingru Cyan Cheng)
英国建筑联盟(AA)建筑设计学博士候选人,AA武汉访校联合负责人,建筑东西(ACROSS ARCHITECTURE)联合创始人

/中方召集人/

谭刚毅(Tan Gangyi)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建筑系主任

/教学团队其他成员/

Valerio Massaro
AA M.Phil, RCA研究员

Raul Avilla
AA M.Phil

王禹惟(Wang Yuwei)
AA M.Phil,UNStudio建筑师

曹筱袤(Cao Xiaomao)
AA M.Phil,Remapping studio联合创始人;特聘技术指导

艾登(Ai Deng)
毕业于Bartlett School,特聘技术指导

汤诗旷(Tang Shikuang)
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老师

袁榕蔚(Yuan Rongwei)
访校助教,2016访校优秀学员,华中科技大学特优生


8月27日(周日) | 座谈会

主题演讲:

毕月(Beatrice Leanza) | 北京设计周海外项目创意总监
Degrees of Publicness: Rethinking Scal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何依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火红的年代—意识形态下的文化遗产建筑的角色:中国单位》
‘The Fiery Years’ : the Cultural Heritages for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

褚冬竹 |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两种 “ 混合 ”—关于一个县城中心的实现与愿望》
Two Mixes: a Spatio-Temporal Perspective on an Old County Centre in Sichuan

王德福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社会学博士
《组织起来办小事—认识集体制的一个视角》
Team Up and Tackle Small Things: A Perspective of the Collective System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AA访校官网:
http://china.aaschool.ac.uk/

撰文/编辑:明星
审核/修订:方盈
          
acrossarchitecture@gmail.com  | ︎   
Copyright © 2014-2022. ACROSS Architecture 建築東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