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延川 | 佟晓威
刘延川 2002年毕业于AA,目前任COffice主持建筑师。
佟晓威 2007年毕业于AA,目前任COffice主持建筑师。
刘延川 2002年毕业于AA,目前任COffice主持建筑师。
佟晓威 2007年毕业于AA,目前任COffice主持建筑师。
起因:建筑师为何渴望一个类似Uber的平台
刘:前不久关于Uber宣布进军建筑设计市场这件事在微信上刷屏了。虽然明知道是假的,但大伙都在传。
佟:Uber进军建筑市场这则“恶搞”似的假新闻在朋友圈里发酵得这么迅速和广泛,反映了建筑师的一种愿望。大家希望做设计的人和确实需要设计的人直接对接、简化中间环节,双方都节省了机会成本、都增加了收入。
可是建筑师面临的情况,不完全是甲乙方信息对接不流畅的问题,而是建筑师个体和建筑设计公司或者设计院的矛盾。建筑师认为公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建筑师自己得到的很少,或者认为目前设计费整体下滑的现状是公司的经营者自己经营策略造成的。公司运营需要商业竞争,在整体市场缩量的前提下,其中最简单直接的竞争方式就是低价策略,也就是所谓的打“价格战”。当价格战开战之时,公司的经营者就会压低成本,但相应的利润是纯粹经营者最终目的,在保证利润的同时具体工作执行者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了建筑设计师的工作量增大、加班,但最后分到的钱很少。
搭建建筑平台的复杂性:交易的复杂性,资金模式的复杂性,项目操作的复杂性
交易模式的复杂性
刘:这个矛盾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像出租车司机给公司交份子钱类似,但实际上区别挺大的。主要是建筑设计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
佟:Uber让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直接对接,但出租车运营是个相对简单的事情,将乘客从A点送到B点,交易完成。所谓的“产品”很简单,过程容易,交易额度也不大,纠纷责任也有较为成熟的社会途经解决如保险。但是建筑项目不一样,一个正常的项目都是以万元为单位计费的。几十万、几百万,大点的项目设计费几千万甚至上亿。关系到这个项目本身的额度更是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一是项目本身的重要性,甲方和最终的设计方根本不可能轻易的在没有强大组织背景下建立信任达成协议;二是项目的交易直到完成的过程是复杂的,周期是极长的。
刘:一个项目的最终产品是盖成的房子,从设计师的构思开始到最终的房子之间有特别多的环节,相关的不仅仅有设计公司,设计师以及甲方,还有勘探、施工单位,很多政府部门,土地、规划、消防、人防、园林……任何一个环节提出特殊的要求或者无法满足业主和设计师的要求,构思就要调整。后端的环节出现偏差或者错误,最终的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面目全非。风险时时刻刻存在。
佟:它不像一个买卖交易,买卖现成的产品。现在我们来转换一下,我付款给你,我需要定制一款手机,这款手机我有我自己的要求和标准。
刘:而且建筑设计的目标,很多时候很不清晰,或许不能叫标准,而是一个模糊的理想或者愿景。
佟:对,而且制造这部“手机”的过程中,会涉及到预算的调整,功能的调试,这一切的工作相当于研发的工作。首先这个交易太过于复杂,所以说仅通过网络交易的方式,所谓的“O2O”、“C2C”的方式,是很难达成的。
刘:其实盖房子的人,也就是业主找设计师,买预期,买服务,首先需要建立信任关系,因为信任是一切的保障,但恰恰是建立一个牢固的信关系是很难的。
佟:大家看到Uber系统中可以看到把设计师分成几档,是大师、杰出青年等等,每一档有相应的设计费。作为一个交易来讲,该怎样去估计这个成本。对于个人来讲,接到一个项目,也许这个项目很难,成本很难估算准确,结果赔了。也许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后报了一个价,结果却大大高于市场价,所以这就没办法和集团化、正规化的单位去竞争。如果没有这种竞争能力,那么怎么能形成所谓的“O2O”“C2C”的模式呢?最归根结底就两点:一是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二是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所谓“什么样的”就是质量、价格、成本。如果这两样能比现有的模式更优化,这事才能成功。

插图(网络图片)
项目操作的复杂性
刘:回归建筑来讲,比来比去,建筑确实有他的特殊性,特殊性就是在和甲方沟通时其实也是在卖服务,但他又不是纯的服务,又有点像艺术家卖艺术作品,还有刚才说到的研发的成分。最关键的是,艺术家和技术开发公司交付给业主的是成品,而建筑师不是,他交付的是图纸,图纸不是最终的产品。最终产品是要业主继续投入而实现的。作为业主,是否有能力保证这个精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走样,其实这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这么多环节放在一起,跟Uber没有可比性,因为建筑太复杂了。
佟: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其实是很少的,除了专业的房地产公司,谁需要天天买建筑设计呢?回到最初的问题,所谓的“O2O”“C2C”的模式,在目前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但Uber的模式有一种可能性,在中国的这个大环境下,比如说在农村,农民给自家盖房,有这个可能性。首先你面对是一个个人的业主,其次设计相对简单。因为是住宅,单一类型,规模小,几百平方米,周期短,而且根据业主的经济实力所能采用的技术手段简单,也没有城市里那么多审批的流程,面对的复杂设计会大大减低,这样这个交易才有可能完成。
刘:这有点像“小米家装”,必须得满足很多前提条件才有可能下单。户型比较少,只能提供很少几种类型,基本上就是标准化设计,这样可以把成本控制下来。但是一旦被要求带有一些个性化,订制化的要求时,他就不可能接你这一单。
佟:公共建筑对结构的要求很高,要安全、抗震、还要配合空间效果等等,这种复杂性是没办法通过一些快捷的网络平台去委托、去达成的。
建筑师的角色以及建筑环境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刘:现在困扰建筑师的问题,是拖欠设计费。其实这跟找合适业主是同一个问题。靠谱的业主不拖欠设计费。建筑师在市场里是很弱势的,很少有建筑师白拿甲方的钱,不干活。都是辛苦完了,拿不到设计费。
佟:所以建筑师需要的也许不是要Uber的模式接项目,而是要成立AU,“建筑师联盟”。相当于一个行业协会,谁要是能建立这么一个联盟,大家统一定价标准,统一合同格式和条款,统一交付标准。甚至可以建立一个黑名单制度,如果有行业纠纷,可以协助解决。黑名单分不同的版本,建筑师不履行自己职责的上黑名单,业主恶意拖欠设计费的也上黑名单。这些服务可能对业主有一定帮助,对建筑师的帮助更大。
刘:我听说有人想做这种网站。只是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先不说建筑师们是不是都赞成这种做法。你让欠费甲方上黑名单?甲方的社会资源往往比建筑师多,阻力很大。但是这些是真的需求。这个行业协会不应该像出租车公司发牌照这种管理方式,而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联盟,这个协会也向社会介绍、宣传、推广设计师,让大家对设计了解更多。但是这种事儿,在目前的中国基本没戏。
佟:说回到甲方找建筑师的角度。比如说有一个项目,前期的概念方案没有确定,甲方想花一些钱在网上悬赏,搞个小竞赛。大家都来出几个方案,一个方案多少钱或者中标者多少钱。这和现在的投标模式区别在于线上线下。但如果是一个大项目的话,一个真正理性的业主,他不会为了一些小钱,而去做这样的海选,他一定是会邀标。这种海选的风险是很大的,机会成本会很高,而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士会保证整个的比赛的质量。所以又回到这个问题了,现在这个网络平台的交易的层次,比如说这个所谓的business是非常有限的。
刘:互联网到底让建筑师有哪些改变?人们都说互联网改变了一切,针对建筑这个行业的本质,其实没有改变什么。设想一下,如果柯布西耶复活了,密斯复活了,他不需要培训,可以直接开始工作,而且做的设计比绝大多数人做得还要好。但换一个行业,当年的大师现在可能也得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互联网改变的可能只是传播方式。
佟:言而总之,谁需要Uber?应该是一些特点突出但是资源匮乏的个体;举个例子,方案很好后期不会控制,或者后期很好前期没有创意,这些人他们可能需要Uber,但是甲方需要这样的人吗?如果一个人前后期什么都会做,做得很好,确实是甲方非常需要的人,而且价格非常合适,那干嘛还需要Uber呢,就可以去开业了啊。Uber这种模式很多人都在想,但是至今为止,2015年,互联网已经这么火了,为什么还没有人能做成呢,就是刚才那些原因,就是人们希望通过Uber、或是这些业主需要通过Uber才能找到的人,他们并不需要Uber,也不需要网络平台;而那些需要网络平台才能被找到的人可能也不被业主所需要。
刘:之所以传的这么疯狂,可能是因为大家感觉到建筑师的执业环境变差了,成长空间不像以前那么畅通了。
佟:这么说吧,为什么拿Uber说事,是因为Uber在出租汽车的行业进行了颠覆,它成就了一批人。刚开始Uber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这是一种特别好的愿景,建筑师希望这种愿景能发生在建筑市场上。如果说建筑设计是“服务业”的话,现在风风火火的O2O服务业变革也是建筑师尤其是建筑师个体希望参照的方向。
刘:尤其是还没有什么机会的年轻建筑师。其实年轻建筑师的成长确实挺难的,从现在看是越来越难。
佟:而且我觉得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五方责任制,在现有体系下个人承担责任风险很大。譬如说,注册建筑师要注册在一个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以设计单位的名义进行审批等一系列申报,这些事个体很难操作。不像国外注册资格管理体系不同,行政规划管理体系也不同,同时也有设计保险等社会体系来防控风险。如果想变成像Uber那样的O2O模式,需要制度的完善、社会体系的支持,甚至开发商对设计团队、对设计的认识等等,都要改变。如果简单地参照淘宝模式来“销售”一个建筑师,则完全不符合行业现状;如果做,最后甚至会变成一个学生论坛,或者是一个青年建筑师的私会论坛。这种东西是对整个行业的补充。不管是建筑市场的繁荣时代还是萧条时代都有存在的理由,它不会去解决当下的问题,它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插图 “如果柯布西耶复活了”(王禹惟)
AA plus
刘延川
199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设计研究实验室(Design Research Lab)。
1996年至2010年间曾在多家大型设计机构任职,主持完成多种类型的建筑项目,北京国际图书城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二等奖及北京市规划设计委员会优秀工程二等奖。
2011年与佟晓威成立COffice,2013年作为创始会员发起成立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DADA)。
2004年开始,在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厦门大学,LCD设计实验室等多所知名院校和学术机构担任课程导师或进行学术演讲。
2011年出版《在AA学建筑》,2012年出版《参数化原型》(New Computational Paradigms in Architecture),此外,曾在《建筑学报》、《建筑创作》、《建筑技艺》、《城市建筑》、《建筑与研究》、《域AREA》及《世界建筑导报》等国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佟晓威
200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设计研究实验室(Design Research Lab)。
曾作为设计师在英国著名的FOA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期间参与了丹麦海港住宅区和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等大型设计项目,2007年初开始至2009年底就职于福斯特及其合伙人设计事务所( Foster+Partners)第三设计组,参与了从欧洲到亚洲的一系列大型的建筑开发项目,建筑类型涵盖规划办公文化建筑及住宅等.其中为作为主要成员为著名艺术家设计的泉州现代艺术馆曾与2008年二月在美国古根海姆艺术馆展出。
自2009年一月起至2010年底作为英国Plasma studio的北京办公室负责人及首席代表,负责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三大标志性建筑及景观设计项目及相关中国事务。主要参与并负责项目为ORDOS 20+10及大同煤运公司办公双塔等大型项目。
2011年与刘延川一起创建COffice。2013年作为创始会员发起成立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DADA)。共同参与实践及学术活动。
COffice项目概览

2014年 - 素人皮具国贸店室内设计 - 30平方米


2013年 - 河北内丘邢瓷博物馆 - 12000平方米

2013年 - 河北内丘广电中心 - 10000平方米

2013年 - 北京设计周751导视系统

2013年 - 四川甘孜巴塘第三完小教学楼 - 9000平米

2012年 -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办公楼方案 - 30000平方米
录入/ 刘延川
校对/ 王禹惟 佟晓威
栏目策划/ 乔婧 程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