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答
“作答”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艺术专业2013级中22位同学在胡臻杭老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项课程。同学们在对浙江龙泉宝溪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进行考察之后,以竹建筑项目与当地发生的一系列关系为着力点,通过构建场景装置,创作剧本,排演文献短剧,来展现所看到,所关注的现象。
文献剧《余途》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艺术系
13级课题8《戏剧构作》课程汇报展演
本剧旨在纪实地呈现宝溪乡溪头村近几年来的乡村营造情况,特别是“浙江龙泉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即将落成,对于溪头村乡村营造又有了特殊的意义。本剧想邀观者一起讨论,乡村的生活空间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当艺术家或建筑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介入乡村营造时,村民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又是怎样的?他们该如何面对新的环境和把握新的转型机遇?回应到城市空间,我们该如何应对城市中出现的种种空间剧变?我们居住的城市是我们梦想中的家吗?那在未来的路途中,我们又会看到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
制作人:胡臻杭(AA Emtech 2012)
导演:沈巍
艺术指导:胡臻杭 郑宇(AA Diploma 2015) 王晶
创作:建筑艺术系13级22名学生
演出时间:2016年6月14日晚19:30 、20:40
演出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4号楼前
展览时间:2016年6月12日至6月15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5号楼中庭砖院

胡臻杭 导言:
在本课程中,学生以浙江龙泉宝溪乡溪头村为背景创作了一部文献剧,讨论“浙江龙泉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这一建筑事件对于村落的影响。在课程中学生负责剧本创作以及场景装置的设计和搭建。今年(2016年)课程是去年(2015年)课程的深化与发展,如同村落与竹建筑双年展的滚动式变化。
课程引入了“戏剧构作”这一创作观念,“它最根本的理念就是要根植于此时此地、当下社会的具体情况。它强调的是戏剧的社会性,是对社会的一种关照、一种批判,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戏剧形式。(中央戏剧学院李亦男)”。以“戏剧构作”为主旨,一方面在于其理念与本人所倡导的建筑设计理念相和,学生在戏剧创作中的调研分析实践本身亦是和建筑学共通的社会分析及思辨训练。另一方面在于“戏剧构作”中的“构”字有双关之意,课程得以借此与“建造”这一建筑学核心活动相融合,探讨相关建构问题。
“戏剧”的引入从三方面拓展、补充、加深了建筑学的思考:一是对于通常的程式化的、模糊的行为设定(如“起居室”、“供休憩的构筑物”)转向精确的行动定义,空间、物件间的尺度关系也得以借此打通融合;二是“时间”的重要性得到强化;三是对空间感知由视觉为主拓展到多种感官并行。
课程将学生的工作内容分为三个专业方向“戏剧场域”、“历史社会”、“材料几何”,学生需各自对其负责的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指向空间设计并最终融合。这三个方向包括了场景装置设计中所需考虑的各个侧面,同时又对应着建筑设计中三个核心的方面,即使用功能、社会文化、形式构建。课程提供了一次直接讨论“事件”与“空间”关系的机会,课程策划了一次演出“事件”,继而设计并建造容纳该事件的“空间”,二者的匹配与互动在演出中通过人的行为得以真实检验,相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很好的经验。此外,“多组员的合作”、“真实的搭建与演出”对学生来说亦是富有挑战性的锻炼,故本次课程新增了“组织运营”方向来统筹项目管理的工作,该方向在课程中承担戏剧制作人的角色,实质上也与学生未来将面对的建筑设计及工程管理密切相关。
课程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教育训练一方面从多个侧面提高学生关于建筑的思考力与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亦或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马克·卡森教授(Mark Cousins)所说:“这是一个整体范畴的建筑学,它既是一个知识领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2016年6月14日演出照片:



沈巍 导言:
本次的文献剧项目以“戏剧构作”的方式对宝溪乡进行社会现实的研究与报道。戏剧构作(Dramaturgie)来源于希腊语“dramaturgein”一词,原意指剧作者或戏剧演出中的领导者。1767至1769年,德国剧作家、理论家莱辛在他的《汉堡戏剧构作》(Hamburgische Dramaturgie)文中为此概念划下了新的定义,而作为职业的“戏剧构作”在近300年的剧场发展中逐渐成为了剧场里的文学、艺术甚至学术顾问。“戏剧构作”的工作核心在于对戏剧材料的再度阐释,无论是新创作的文本,抑或是被演绎多次的传统剧目,都试图对戏剧材料进行具有当代性的“转译”,使得这些材料注重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发现它们对于当下的意义。
1999年德国剧场学者汉斯·蒂斯·雷曼在他的同名著作中,用“后戏剧剧场”一词来概括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先锋剧场美学的发展与演变。与传统的“话剧”(Sprechtheater)不同,“后戏剧剧场”对充斥着电子媒体的世界做出反应,并与其他的艺术、表演和媒体形式进行了融合,对原本剧场中的“剧作者权威”提出质疑,使得文本成为与其他剧场元素(舞台美术、多媒体、造型艺术、声音艺术)平行的形式。本次项目不仅是对学生在建筑范畴内的调研与设计训练,也是对后戏剧剧场创作形式的一次尝试。此剧的主导不再是导演或编剧,而是“空间”。
作为后戏剧剧场发展史中的一个门类,“文献剧”(Documentary Theatre)是“一种报道性的戏剧,备忘录、文件、书信、统计数据、股市行情、银行和工厂企业年度报告、政府声明、讲演、采访、社会名人的谈话、报刊和电台的新闻报道、照片、纪录以及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其他种类的证明材料都是文献剧的基础。文献剧摒弃任何的虚构, 采用的是真实的材料, 对其内容不作变更, 在形式上予以加工后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再传播出来。”(彼得·魏斯)。当代的“文献剧”是政治戏剧臻于成熟的一种型态,文献剧的创作从现有的文献材料中提取素材,经过理性的筛选、整理、压缩和拼贴,形成一种“过问政治、干预生活”的戏剧;一部文献剧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模型”;这个“模型”要求切近当今,要对“当今的社会事件”作出迅速的反应,“要求说明真相”。
2016年6月14日演出照片:



花絮 | 舞台准备



花絮 | 四位村民、演员和观众



花絮 | 可视化、演员人影投影


完成作品



注:以上所有文字和图片已经过“作答” 授权转发(关注微信公共号请搜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