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南乡村的教学实践 - 网络系统+社会学批判+戏剧构作


注:本系列文章为建筑东西第三场交流会‘你农我农’的线上拓展讨论。本文为建筑东西特约稿件,谢绝转载。



引言:

面对约稿,尽管思绪涌动,但无奈自己其实并未做过系统的乡村研究,因而无法形成一篇系统的学术论文,只能将自己在教学研究中的思考以杂感的方式记录于此,以求抛砖引玉。

尽管父辈来自农村,在成长过程中也多次返回老家探亲,然而真正对于中国农村进行集中式地体验起始于在东南大学就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硕士期间。由于我国现存的古建大多藏于乡野之间,当时为了考察古建筑去了全国各地不少农村,不过当时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传统木构技术与样式。之后,先后就读于AA以及就职于事务所,如此大约四年时间再未接触过乡村。

近一年余来,在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任教,得以重拾乡村,前前后后接触村落二十余处,主要集中于浙皖地区。同时,关注点开始转向社会问题和相应的设计策略,而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背景似乎帮助我较为顺畅地进入乡村这一语境。

一.基本观察

当前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乡村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对于建筑师而言,前十年的城市建设热潮已经退却,无论是职业建筑师还是建筑学者,都逐渐开始将目光转向乡村。从我的观察来看,不同的村落处在不同的地理、政治、经济微环境之中,不同的地域文化、政府政策,以及企业家、学者的介入,使得村落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应该说,关于乡村发展目前各方尚在摸索之中,什么是合理的发展模式,尚无定论。一些村子地处偏远,反而保留完好,建设中强调生态修复、文化修复。一些村子地处发达地区,依托著名景区,吸引大众消费。一些村子雄性勃勃,提出了建设高层住宅、高级别墅区的口号……(图1)

图1 影响自然村演变的政策 -《食物结社》


尽管模式各不相同,但现状也存在若干共性。从人口结构来说,普遍存在年轻人外出打工,村中只剩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同时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向小型家庭转变。乡村人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一方面体现在人口向城市中迁徙,一方面也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民宅延续了传统的砖木或土木结构体系,本已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系统,但村民往往又在外部附加上水泥、瓷砖,以此模拟城市中的建筑样式。与之相反,城里人越来越向往农村,各种乡村旅游、民宿开始兴起,而城里人向往的则是乡村建筑的古朴风格。另外,目前乡村各项设施并不完善,城市人口进入乡村多为短期度假行为,而并非长期居住。宏观看来,各大城市过去十年的急剧扩张是基于某种粗放型的人口估算,来自农村外来人口的涌入势必要求城市增加更多的空间以容纳,但这种人口的增长其实是暂时性的,逢年过节,外来人口回乡,大城市的一些区域变成了人去楼空的“鬼城”。这种基于时间的不均衡,其实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如今的乡村发展,将城里人带入乡村,或许是人口重新合理分布的一个契机(图2)。

图2 深层矛盾:社会结构演变 -《食物结社》

当今,许多村落新建了多层楼房,这种传统村落形态的破坏不仅与审美有关,更为主要的是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我在东南大学就读期间的同门,现同济大学在读博士巨凯夫曾对贵州的侗寨进行了研究。在传统侗寨聚落营建中,有两个人物极为重要,一个是风水师,一个是营造师。在传统体系中,新房子的兴建,首先由风水师相地,再由营造师营建,一个家庭是否需要增加建筑面积由一套成熟的宗族制度控制,选址则较为灵活地运用村内及周边场地,村落形态呈现出相似的自组织状态。解放之后的土地制度,将在农民的住宅用地限定在特定宅基地范围内,流转相对不易,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村民只能在特定范围内建造多层。新的生活方式亦对传统村落形态产生了影响,比如据巨凯夫博士研究,灶台的引入促使侗族民居炊事空间和起居、饮食空间的分离,围绕原火塘所发生了一系列民俗活动也随之消失,民居平面布局自此发生变化,建筑层高为适应高坐而不是原席地低坐的要求而随之加高。


二.教学研究

以上就我对乡村问题的基本观察进行了阐释,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感受进行讨论:

(1)乡村复杂网络系统(2011级大三,2014年3月-6月,8周)

这是任教以来的第一个课程,场地为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新建溪沿线的的马堰村、交雅村、古溪村、西岸村、岩山下村、河阳村、韩畈村、新建一村共计8个村落及其景观体系。我在AA Emtech学习期间最终选择的方向是城市系统(Urban System),当时对城市复杂网络理论进行了研究,于是本次教学想把相关理论移植到中国乡村,讨论看似和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数字技术在面对传统村落之时是否有可作为,课程的名字定为“乡村复杂网络系统”。

图3 村落连接系统 -《叶—村落之间》

调研发现,村落的人口中空现象,实际上使村落更加趋于同质化,各村落之间的互动缺乏更加剧了村落的衰败。这一现状在这类多个村落集中分布的村落集群中显得尤为典型。有一组同学基于叶脉的形成算法,试图构建一套村落之间新的路径系统,同时为不同的村落设定各自的产业属性,希望村落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协同运作,再生活力(图3)。

微观至具体村落,西岸村的现状反应出了一个典型事实,即祠堂的衰败,这背后反映出的则是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从城市(乡村)复杂网络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传统的农耕宗族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会通过宗族活动与日常农耕活动维系,村落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一张紧密交织的网,是比较稳定的。上世纪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宗族结构几近消亡,农业比重削弱,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缺失了核心节点及相应空间依存。从网络结构上,乡村结构成为了众多游离的节点,而并非一张紧密团结稳定的网。故人口流失是目前广大乡村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图4)。在当下,想要修复乡村的社会网络,新的业态节点需要被置入,它们可以是工艺学校、运动场、图书馆、超市、博物馆、餐厅等,它们相互连接并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使乡村的网络系统重新形成交织的稳定形态(图5)。另一方面,新的功能节点又依托于道路网络系统进行物质连接。针对西岸村,学生借助空间句法(Spacesyntax)分析,对村落路网与外部空间结构进行了测试和优化(图6),并结合具体的建筑改造设计,引导人流进入相应待激活区域,重塑功能网络。另一组学生对韩畈村做了类似研究,他们希望在村中新置入一条景观水系来强化村落内部的公共活动,他们利用人流模拟对新增道路和水系的合理宽度进行了测试(图7)。

图4 中国乡村的功能网络解读(笔者自绘)

图5 业态植入与网络优化(笔者自绘)

图6 西岸村空间句法分析 -《再连接》

图7 韩畈村人流测试 -《生长的边界》

新村建设是当前农村面临一个普遍现实。交雅村已经完成了部分新村建设,在新的区域,统一设计的五层排屋一字排开(图8)。河阳村,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样面临村落扩建的问题。新村建设的一个普遍做法是由基层政府委托某设计院进行新村规划并进行统一的住宅设计,形成一两套统一的住宅模板进行批量复制。这种情况,往往设计资金有限,设计仅仅会满足基本的日照交通等要求,并不会对于空间品质进行推敲,最终形成了呆板乏味的新村空间。一些建筑师会试图模仿村落的传统肌理,但在纯人工设计的情况下,往往效果并不理想。传统村落的肌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以自组织的方式自然演化(Evolution)而来的,倘若在现实中任由村落自发生长,在当前国情下是不现实的。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此提供了契机,借由算法,长时间的自然演化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计算机以较短的时间快速完成,最终提交给政府一个处于成熟期的演化成果,以便于快速建造。在河阳村的扩建方案中,由于受到文物的限定,扩建完全在新的片区进行。学生提取了老村区域的不同建筑和庭院类型,通过组装筛选形成了不同层级的种群和个体,并最终导向完整的新村聚落。由于研究时间有限,方案并没有真正完成基于编程的遗传算法生成,而仅仅从概念上部分完成了手工研究的部分,不过这种思考方式值得借鉴(图9、10)。

图8 某村落的多层排屋(笔者自摄)

图9 河阳村建筑类型分析 - 《边房》


图10 河阳村扩建方案 - 《边房》



2. 乡村社会学批判——宝溪计划(2012级大三,2014年11月-2015年1月,8周)

大三上学期的课程模块名称已实行多年,分别为“城市社会学批判”和“乡村社会学批判”,我理解这一阶段的教学需强调建筑的社会属性。“乡村社会学批判”力图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鼓励学生以真实场地环境、社会情况、政府诉求为线索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从中发展设计。课题选址在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一个浙闽交界的山区,宝溪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与青瓷文化。“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扎根于宝溪,为宝溪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种种发展的不确定性也随之显露。宝溪有着一颗健康发展的雄心。“决策者在开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然就是破坏。小资源小破坏,大资源大破坏。”“场所精神,社区营造,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城市是讲契约的,而乡村是讲传统的。”乡政府书记如是说。
这次与宝溪的合作,涉及三个村落,溪头、青井、高山。溪头村是宝溪乡政府所在地,人口相对密集,各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即坐落于此。青井村和高山村位于风景秀美的披云山景区,其中青井村农家乐已初具规模,而高山村则处于原生态的状态。
合作的内容包括两项,一是之前所策划的一个乡村书院公益项目,二是政府所希望的农家乐改造项目。然而作为教学,我并不希望设计成为直接应对现实需求的实际工程,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充分考虑现实环境,形成独立自由的学术思考,并通过建筑设计作品来表达观点。
一组同学设计的主题为“乡村书院”,在乡村书院的设计中,学生不希望宝溪被那种夺人眼球的商业发展模式所吞噬,他们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制作了若干装置表达了自己对宝溪文化、社会、空间尺度等的思考。装置最终导向建筑形态,形成某种批判性的建筑设计表达。(图11、12、13)

图11 夺人眼球的商业发展模式 - 《在山间造一个房子》

图12 装置 -《在山间造一个房子》

图13 乡村书院方案 -《在山间造一个房子》


这里想补充说明“乡村书院”这一主题背后的实际策划工作,它令我感触颇深。去年暑假,一位海南大学的教师来到宝溪,他有感于当下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的缺失,立志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恢复古代书院的某些优良传统与品格。正逢我的一位同学在参观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工地,看到俯瞰双年展工地的山坡上有一处空闲民居。基于对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提供软件(教学资源)、一个提供硬件(建筑设计),共同策划在宝溪设立一处乡村书院,我也因此与宝溪结缘。这个项目政府也比较支持,但是在实际联系资金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家愿意赞助,但我们不希望项目最终变成企业家众筹的会所,资金的对接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外来人员对这个偏远地区的乡村书院的使用毕竟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需要有村庄中的实际使用者,并且使用方式需与“乡村书院”的主旨相关联。但村中其实是不存在这样的需求的,使用方的不明确,导致资金的接收方式一直得不到很好地确定。这个项目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与村中民情相脱离的,是外来人的一厢情愿。

关于“农家乐”,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广,采取的方式是政府与农户共同出资来进行民居的改造,同时政府帮助农户申报星级评定。在课程中,我们并无意就特定的民居进行农家乐设计,而是希望以此为主题提出批判性的设计策略。调研发现,尽管在改造农家乐的过程中,各户改造的个人投入加上政府补贴的总额往往并不相差太多,而最终受益则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民居在村落中所处的空间拓扑位置很不相同,对于人流的引导性是很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地理位置优越的农家乐一年中多出数十万的收入,而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的农家乐收入则寥寥无几。在农耕社会,地理位置的带来的经济差异并不会很大,而在商业社会这种差异变得极端明显。因此,这种简单的农家乐推广方式可能最终激发矛盾,引发恶性竞争,对村庄和睦的邻里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高山村这一原生态、但几近衰败的乡村(图14),有一组学生提出了一种“食物结社”的模式,这个“食社”是由村民共同经营的,它围绕“食”这一基本活动,不同的传统饮食空间类型被置入其中。在旅游淡季它是留守老人公共活动、互相交流、共享劳动的场所;在旅游旺季则是村民与游客分享体验的平台,同时亦具有饮食功能(图15)。另一个方案提出了生态农场的概念,在真实运营中很可能需要外来资本和村民集体资本的共同介入。进一步,学生选取场地中富有特色的七处自然景致,设计了“豁然台”、“漏殿中”、“别洞天”、“浓荫里”、“田中央”、“竹林里”“楔物居”七处体验房屋,谓之“风光七房”(图16、17)。此外,对于高山村这类乡村,另一个激活策略是置入一些除食宿外的新功能,“莳秧馆”方案以农耕仪式为切入点,对一处民居进行了改造,将其转化为兼具博物馆功能和游憩功能的场所(图18)。

图14 高山村风光(笔者自摄)

图15 食社方案 -《食物结社》

图16 风光七房方案 -《风光七房》
图17 “竹林里” -《风光七房》

图18莳秧馆方案 -《莳秧馆》


3. 戏剧构作——宝溪文献剧(2012级大三,2015年3月-6月,9周)

“戏剧构作”是今年六月刚刚完成的一个课程。在本课程中,学生以浙江龙泉宝溪乡溪头村为背景创作了三部文献短剧。文献剧(Documentary Theatre)是“一种报道性的戏剧,备忘录、文件、书信、统计数据、股市行情、银行和工厂企业年度报告、政府声明、讲演、采访、社会名人的谈话、报刊和电台的新闻报道、照片、纪录以及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其他种类的证明材料都是文献剧的基础。文献剧摒弃任何的虚构, 采用的是真实的材料, 对其内容不作变更, 在形式上予以加工后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再传播出来。”(彼得•魏斯)。

在课程中“产业发展”、“青瓷文化”、“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是创作关注的三个主要方向,也是有关村子的三个代表性议题,相对应的剧名分别为:《日常之外》、《青影·瓷骨:一段典型叙事》和《对一个不容怀疑的项目的调查》。在课程中学生负责剧本创作以及场景装置的设计和搭建。课程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教育训练一方面从多个侧面提高学生关于建筑的思考力与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亦或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A School)的马克•卡森教授(Mark Cousins)所说:“这是一个整体范畴的建筑学,它既是一个知识领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日常之外》是对在村庄产业发展过程中村民边缘化问题的讨论。随着近年来宝溪乡特色文化的发展以及竹建筑双年展的入驻,村民的日常生活被迫渐渐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有的人接受,有的人提出质疑。比如,政府和竹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力推当代化的高品质乡村,他们力主迁出青瓷工厂和香菇木耳种植基地,原因是二者均对宝溪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村民却发出质问:“为什么不能种植香菇木耳,庆元种植历史有800多年,而它的生态还是非常好啊?”“景德镇的瓷器也发展得比较好,但他们所注重的是继承传统,何况龙泉青瓷是曾经消失而后在民国时期才复兴的。”对于村庄引入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许多村民持无感或反对的态度,不过也有部分农家乐老板对于竹建筑双年展非常支持,认为这个崭新的当代项目能够为村庄注入活力并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在这部戏中,学生设计了一个透明的阳光板格状墙体,精心设计的木框代表村庄中不同的产业插入其中,这个装置实际上是一张反映村庄产业比例的立体图表。在戏剧中,学生演员依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将木框塞入或抽离墙体装置,对木框的争夺、丢弃暗示着实际村落中的产业变革(图19)。

图19 《日常之外》剧照

《青影·瓷骨:一段典型叙事》是对青瓷在三代人的传承中继承与变迁的调研,也从侧面反映出青瓷工艺的传承随着社会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变化。戏剧主要讲述了金家三代人与青瓷手艺的渊源和面对青瓷手工艺当下与未来的态度。爷爷是传统日用瓷的匠人,经历了宝溪青瓷行业的大半个世纪的变迁,为青瓷手艺在家族中的传承埋下铺垫。父亲经历投资失败、妻子重病,回乡家庭潜心研究失传的鱼鳞纹,终有所成。儿子为谋生选择学习土木工程,后留学德国,回国后在土木与青瓷间踟躇。戏剧中,学生用竹木、镜面搭建了一个类龙窑的线性空间,演出在其间进行,观众游走与其间,试图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这场演出请到了父亲和儿子亲身讲述自己的故事(图20)。

图20 《青影·瓷骨:一段典型叙事》剧照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项目的调查》基于对普通村民、工地工人、施工方、政府工作人员、策展人等的采访,对宝溪乡正在进行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项目进行社会调查。如今,中国的乡村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大量村庄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破坏了本地原有的环境与文化,村庄没有了属于自己特色。而宝溪乡,却区别于大部分中国乡村发展模式,希望以现有文化遗存为基础,再作艺术的引进,来推动村庄的旅游业发展,从而提高村庄的经济水平。他们以自身环境和文化上的优势,吸引到了葛千涛策展人与他的“竹建筑双年展”项目。但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的项目在这么偏僻的村庄中发展,不同的人对这样一个项目的理解和态度大相径庭。戏剧以一个“进行式”呈现的装置为隐喻,表现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经济利益、不同精神追求的人对同样一个竹建筑双年展的不同态度,引出他们对现在乡村发展的看法。戏剧希望以宝溪乡的发展模式作为一个支点,探讨这样的文化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发展模式。让观众从不同角度的人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得到自己的某一种看法或者是共鸣(图21)。

图21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项目的调查》剧照


三.结语

以上就是基于现有教学研究的一些零星的感想。目前我的乡村研究还在继续,但正在拓展到一些新的角度。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与政府合作,最近开始和企业家合作,希望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从企业家的视角对乡村问题进行更新、更深的思考。


作者 Author:
胡臻杭
- M.Arch., EmTech,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工学硕士,建筑历史与理论,东南大学
          
acrossarchitecture@gmail.com  | ︎   
Copyright © 2014-2022. ACROSS Architecture 建築東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