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mer Yard :

Peter Salter’s four houses that took a decade to build

萧然 XIAO Ran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


摘要:

建筑设计师彼得·梭特在诺丁山附近设计的四栋住宅在十年施工之后竣工。80-90年代的梭特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与库哈斯、李伯斯金和哈迪德等共事,却在之后没有取得像诸多AA黄金一代的建筑师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转而投身教育。这四栋住宅是梭特完成的一份迟到的宣言,是他在90年代在日本建成4个项目之后再一次有作品建成。他长期在设计研究与教学中少谈建筑理论与概念,以一种艺术家/工匠的精神进行自由创作。梭特将这四栋住宅作为对材料,环境和氛围的研究项目,在设计上以一种主观的叙述性进行创作,对于每一个细节有着极其苛刻的把握。建成的作品似乎是建筑学通常追求的普适性的一个反例,这个独一无二的创作引发了英国和国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Abstract:

Peter Salter’s Four Houses in Notting Hill, London were recently completed after ten years of work. In the 80s and 90s, Salter was a contemporary of a group of avant-garde architects, such as Rem Koolhaas, Zaha Hadid, and Daniel Libeskind who studied or taught at the ArchitecturalAssociation, London. However, as the later labelled Deconstructivists became well-known after gaining important commissions, Salter did not enjoy similar success and redoubled his effor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he Four Houses project is a belated manifesto. It is the only major project built after Salter’s buildings in Japan in the 1990s. His design research and pedagogy do not revolve around theory and abstract concepts, but instead concrete forms and tectonics that are instille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place, a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and bedazzling artistic creativity. The project rejected generality and consistency, which modern architecture often strives for, and instead offered the particular, the diverse, and even the eccentric qualities. This singular creation has generated a lot of interest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beyond.


关键字:叙事性,物质性,自由创作,有机性,英国建筑,评论

Keywords: Narrative, Materiality, Free-form, Organic, British Architecture, Commentary



建筑师——彼得·梭特

2006年英国《建筑设计》(bdonline)的一篇短讯报道了彼得·梭特设计的项目 —— 位于伦敦诺丁山附近的沃默小院获得了规划许可。十年之后这个不算太大的项目终于落成。

建筑师彼得·梭特是英国备受尊敬的建筑教育家。梭特的建筑生涯从十人小组(Team X)成员 —— 阿里森和彼得·史密森的工作室开始。梭特作为一个绘图员得到史密森夫妇的赏识。在彼得·史密森的推荐下,梭特在七十年代进入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学习。这个时代的AA聚集了许多后来被人们熟知的明星建筑师,包括库哈斯,哈迪德,李伯斯金和屈米等。[1]

与许多AA同僚一样,梭特毕业之后与同学克里斯·麦克唐纳共同留在学校任教。此时,包括梭特在内的AA教师创作、展览以及发表了大量实验性的纸上设计,有一些设计甚至没有真正建造实施的意图。他们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纸上谈兵。然而麦克唐纳和梭特的作品并非如此。他们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开创性—— 一种独特的诗意和艺术风格。但是这些设计总是能传达一种真实感,设计总会以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灵感作出有力的建筑学回应。梭特的建筑绘图是真实感的第二个来源,建筑的平、立、剖面是梭特这个时期创作的唯一媒介,精细的手工笔触构造了无数建筑细节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感觉这像是建成之后的建筑照的X光透视。[2]

麦克唐纳和梭特受邀参展了1990年日本大阪国际园艺博览会,进而进入了国际建筑界的视野。博览会的总制作人是建筑师矶崎新,他与时任AA主席埃尔文·博雅斯基一起遴选了多位AA教师来建造园艺博览会的装饰亭(Folly)。从园艺博览会装饰亭开始,梭特在日本设计建造了四个建筑,还包括一座木刻博物馆,一座山谷中的风景亭,以及一间海鲜餐厅。[3]

但评论家很难对梭特的作品分类。当时解构主义崭露头角—— 菲利普·约翰逊和马克·维格里策划的纽约当代艺术馆的同名展览定义的建筑新流派,代表包括屈米·李伯斯金和扎哈等AA建筑师。相比之下,梭特的创作被评论家认为缺乏理论立场。梭特在写作中关注于作品的材料、建造以及环境氛围等具象,缺乏抽象的理论阐述。这和时代精神相对立,毕竟在同时期的屈米开始借助作品来发展阐述越来越复杂晦涩建筑理论。梭特自日本之后没有获得机会实际建造,转而投身建筑教育。

梭特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陆续在AA、东伦敦大学、巴斯大学任教,从2005年开始,他成为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教授。在2004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颁发的安妮·斯平克建筑教育贡献奖。他的建筑绘图作品被包括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A)在内的艺术机构收藏,作为范本在英国建筑教育中有着深远影响。

图1:沃默小院方案阶段——小院轴测及部分立面剖面图© Peter Salter


沃默小院——项目背景

英国建筑界一直关注着梭特的工作并期待着沃默小院项目的建成。项目占地450平方米,坐落于西伦敦诺丁山住宅区的一条安静的小街上。场地的南面是一排维多利亚时期为工人阶级建造的排屋,北面是两层平庸的后现代主义办公室。诺丁山从九十年代以来就基本士绅化,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住宅社区。场地整体宽度还不到20米。项目书要求在这个狭小的场地兴建四个单位有独立入口的住宅,这是建筑师的主要挑战。

项目的委托方是开发商科斯平·凯利(Crispin Kelly),他曾是梭特在AA的学生。凯利与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中小型项目。在沃默小院项目上,凯利允许梭特将其作为一个建筑研究课题,给予了充分的创作自由。长达10年的工期也应证了这一点。另一位梭特在AA的学生,曾在皇家艺术学院任教的菲纳拉·科林瑞奇(Fenella Collingridge)担任了项目的副手,在过去9年里参与了沃默小院的设计与建造。科林瑞奇同时与艺术家安东尼·马力诺斯基开展了名为“饱和空间”(Saturated Space)的研究项目,探索建筑中的色彩、色调、肌理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沃默小院中具有强烈表现力并富有深度的色彩就来源于研究项目为其特制的颜料。

图2:场地周边环境 © Peter Salter

图3:沃默小院方案阶段——住宅起居与小院关系透视图© Peter Salter


空间体验

沃默小院的四套住宅紧凑地坐落在狭小的场地上。位于东南方向的住宅受到高度限制,一半沉入地下。另外三套住宅挤在小院子周围。北面和西面的两套住宅因背靠墙体,采光受限,因此只有一间房间的进深。南面的一套住宅有街道和小院两个朝向,因此有两间房间的进深。小院是一个抬高的平台,由临街的一个坡道进入小院,相邻的车行坡道则向下进入车库。小院内亲近的尺度更常见于地中海地区的古城。梭特特别提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萨别内塔(Sabionetta)的城市环境,项目研究了建筑如何在狭小空间里塑造近邻生活。[4] 橡木横截面铺成的地面吸收晚归的人脚步声,混凝土浇筑的长凳供人短暂歇息,专门设计的铜灯和盆景让室外空间具有了室内的特质。

建筑的平面宛如生物体器官,墙体分隔包含许多复杂的有机曲线。然而在每一间房间里,总有垂直相交的两面直线墙体方便家具的摆放。曲线与直线的巧妙结合是梭特建筑创作的重要特点。他曾抱怨CAD软件中很难拟合手绘的曲线。由于主要承重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特制模具的精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线的建造。为了制作模具,他的助手不得不将用CAD描出手绘图纸,之后经过梭特反复的审核,直到基本符合手绘图纸中渐变的曲率以及模具的制作标准。[5] 梭特的平面图有一种解剖图的感觉,不同的“器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协调的“肌体”。而这使空间的主从秩序变得暧昧。剖面中,空间同样有着复杂的关系,层高在楼层各处不尽相同,每套房子也不一样。比如在进入楼顶的“蒙古包”时,抬高的地坪过渡了空间的变化。

在沃默小院,小院的各个房间有着极其丰富的空间个性,并相互融通。门和窗等建筑元素对室内外空间过渡的作用被加强了,在设计中,住宅内部的门窗有着多样的设计,比如住宅D内部的大开扇门,模糊了墙与门的界限,开向内部天井的实木窗扇如同新古典建筑家约翰·索恩在伦敦的住所里挂满油画的窗扇。当然,建筑更明显的引用了现代主义早期的代表作巴黎玻璃屋(Maison de Verre),移动的家具、门窗可以用来改变周围的空间,组成一个精巧的机器。从一个房间直接步入一个房间,而不经过走道,主要的房间可能有多个入口,这在平面上消解了功能单一的走廊等空间。进而这种特意模糊的主从关系使人无法一览流线策略。

沃默小院建筑的秩序埋藏的更深而不易察觉,楼梯是每套住宅重要的空间组织工具。椭圆形的楼梯筒占据着住宅平面上的核心位置。梭特谈到这样的位置强化了房子里“绕着“楼梯走的体验。楼梯的存在感提供了空间分隔,并挤压了周围的流线,强调了触觉的体验和住宅的私密性的关系。楼梯与卫生间构成了进入房间的前室(antechamber) 。相连的房间和前室类型学更像是传统建筑,与现代住宅的功能主义类型学强调的隐私和流线全然不同。梭特谈到位于顶层的客厅和作为餐厅的“蒙古包”时,提起了都铎时期的乡村别墅。其大屋顶曾被用作趣味十足的宴饮空间。[6] 沃默小院屋顶上的“蒙古包“室外用棱形的铜片覆盖,与屋顶的小露台相连。然而尽管这些空间类型来自于熟悉的历史建筑类型,沃默小院却让人感觉非常陌生。梭特的建筑提供了一瞥平行世界的机会,在那个世界里现代主义选择了另一条路,艾瑞克·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西古尔德·列维伦兹(Sigurd Lewerentz)和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的建筑成为了主流。

图4:住宅A、B临街面摄影师:Hélène Binet

图5:院内北向视角摄影师:Hélène Binet

图6:住宅A屋顶露台眺望住宅B屋顶摄影师:Hélène Binet


光与影

四套住宅环绕的小院如从一块整体的体块雕塑出来的室外空间,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捕捉自然光。在小院的东北角,有一个半开放凹入并自然收分的光筒,像是某种生物被剖开的气管,内部用特制的矿物漆成了亮蓝色,将自然光引入角落和地下车库。在教学中,梭特总是推荐给学生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受日本建筑的影响,他欣赏昏暗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氛。尽管沃默小院受场地限制光照本不充足,梭特并没有把最大化利用自然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小院的建筑中能够体会到人对于光的感知是相对的。小院的立面开窗精心排布,错开视角,并采用了可调整橡木板来遮挡,保证每一户的隐私同时允许自然光进入。他使用了一系列建筑附件和特制材料作为介质,将光以不同方式引入室内。玻璃透镜,一种在船舶建造中常用的附件,被嵌在楼梯间和“蒙古包”的天棚上。深色富有肌理的背景衬托出透镜柔和而晶莹的光线。室内的表面材料十分考究。在卧室里,天棚浇筑清水混凝土所用的模具采用了硅基的衬底,使浇筑出的效果像丝绸般光滑。从卧室高窗进入的光线经过光滑的天棚散射进入室内。顶层的“蒙古包“里,天棚和周围的墙面都采用了一种陶泥和秸秆混合的传统墙面材料,秸秆在灰黑色的陶泥衬托下时而反射自然光呈现出金色,让人联想到中国书法使用的洒金罗纹笺。

图7:住宅B东立面与住宅C南立面局部 摄影师:Hélène Binet

图8:1号住宅“蒙古包“餐厅内 摄影师:Hélène Binet


物质性 (Materiality)

梭特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发展史中容易忽视的表现主义和现象学的暗流。其常常被功能主义的光芒掩盖。沃默小院的设计让材料承载了这种表现和现象。相对于史密斯夫妇等现代主义建筑师通常非常克制地使用材料,限制材料种类,真实地、根据建造逻辑和功能施用材料。梭特的沃默小院本质上是一场建筑学实验,因此测试了更为多元丰富的材料种类和建造方法。

梭特材料的施用仍然遵循着现代主义的原则,按照材料本身的特性和外表特征,不加装饰地施用。然而,整体的效果呈现出拼装(bricolage)的特质。项目中应用了多种材料和工艺。具有工业感的黑色碳钢楼梯是在威尔士的一间铁艺车间订制的,表面采用了蜂蜡打磨出光泽,扶手则是用皮革缝制的;梭特没有采用集成细流通风(trickle vent)设计的铝合金窗框,而是设计定制了木构的窗型。这是因为标准型材截面过于粗大而影响立面的视觉效果。为了解决随之而来的防潮通风需求,梭特选用了一种多孔的沸石作为部分墙体材料;屋顶排水沟和管道则在立面上被设计成了具有雕塑感的铜管,成为雨水从屋面到地面的仪式化的路径;地面的水磨石采用精心挑选出大小和颜色的石块组成;卫生间、集成家居的设计制作等等都继承了英国工艺美术时期的精神。这些实际的功能似乎是一种借口,建筑师借此以多种材料和复杂工艺去追求感官上的特定的体验。可以说,沃默小院体现了梭特对于现象学与功能性之间矛盾的思考与回应。

材料实验意味着建筑师必须以一种工匠的姿态投入建造,拥抱材料带来的不可预见性。梭特习惯用手绘的工作草图与工匠交流,这既保证了设计意图的传达,又有足够的灵活性让工匠提出修改意见,因为建筑师可能并不了解的材料特性和现场情况。这种灵活的带有即兴创作性质的工作模式,对于适应了英国流程标准化的施工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施工团队体现了很强的设计领悟能力和创造力,在英国创作出了一个斯卡帕式的建筑。

图9:住宅A起居室 摄影师:Hélène Binet

图10:雨水管道示意图 ©Peter Salter


图11:黑碳钢楼梯 摄影师:Hélène Binet


总结

彼得·梭特的沃默小院是他多年以来思考和创作的体现。不变的是如今与八十年代一样难以将他的建筑分类。因为分类通常意味着以先验的概念作为标准,而沃默小院挑战了这样的分类。尽管建筑师引用了历史上多个时期的建筑作为创作的依据,但沃默小院并不是一个历史主义的建筑。这是一个独特并具有高度实验性的建筑。这个项目从空间类型、材料使用、物质性以及设计施工工作流程上为未来的实践提供了许多重要经验。梭特还证明了即使是住宅这样熟悉的类型学,建筑师仍然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这个并不大的建筑浓缩了不成比例的设计思考,然而可能只能通过实地体验才能体会小院的建筑的气氛。业主最初以私有的住宅开发为目的建造了小院,然而在竣工后将其改为贝莱特基金会(Baylight Foundation)的所在地。小院将提供给艺术家和建筑研究者使用,并计划对公众访问开放。我们期待梭特能够继续实践,建成更多的公共建筑。

图12:地下一层平面© Peter Salter


图13:一层平面© Peter Salter


图14:二层平面© Peter Salter


图15:三层平面© Peter Salter


图16:屋顶平面© Peter Salter


参考文献:

1. Marjanovic,Igor and Howard, Jan, Drawing Ambience: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t. Louis: Mildred LaneKemper Art Museum, 2015)
2. MacDonald,Chris and Salter, Peter, Macdonald andSalter: Building Projects, 1982-86 Mega III, (London: ArchitecturalAssociation, 1987)
3. Salter,Peter, 4+1 Peter Slater: BuildingProjects, (London: Black Dog Publishing, 2000)
4. Salter,Peter, 伦敦建筑联盟公开演讲PublicLecture at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London (7th March, 2012)
5. 同上
6. 同上
          
acrossarchitecture@gmail.com  | ︎   
Copyright © 2014-2022. ACROSS Architecture 建築東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