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2) - 导言:普世知识
XL in S - Intro : Common Knowledge
本期依然延续“以小见大”的话题,通过对城市中集中特殊的节点建筑讨论来展开对于一个社会的整体或历史意识形态的解读。
城市是人对共性(common)的选择结果。因为人们选择了相同的生活空间,相同的居住方式和共同的利益从而促成了城市的诞生。这种选择的结果不但可以从城市有关的种种数据统计当中读出来,还可以通过典型性的城市元素或节点进行解读。数据反应出的城市是片面且扁平的,而城市是生活发生的地方,也构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建筑本身进行解读。
这种解读可以从两种支配性(dominate)的类型入手。‘支配性’一词可被解读为最多的,最通常的或最基本的,也可以被解读为最特殊,最具问题性和最具代表性的。于是这两种支配类型即:不断重复的典型物(the most typical element)比如住宅,和独一无二的纪念物(monument)比如教堂。它们两者一个因为自身分布率高而构成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另一种因为其高度浓缩性,集体精神象征性和高密度人流量等特征同样成为了集体记忆。于是一个建筑物不仅仅是一个object,它也是一种普世知识(common knowledge)。这一知识包含了两种含义,其一是建筑学知识,其二是人们对建筑物共同认可的使用方式。而建筑师正是通过操作前者来作用于后者。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知识在趋同,选择同时也在趋同,这种趋同使我们的城市最终向着库哈斯广普城市(generic city)的预言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一现象只作用于典型物,而不是纪念物,纪念物作为一种宣言似的场所比典型物更可操作,这种讨论也使得纪念物从文丘里笔下的‘鸭子’转而为一个城市中更严肃的符号。

图:The Happines Machine by Mark Lascelles Thornton (resource: archdaily)
本次收录的三篇文章将重点研究放在了特殊性的城市节点建筑上,分别从展馆-一个城市预言性的建筑,到明堂-一个城市对精神象征的场所,再到城市的地面状态-一个当下生活的浓缩状态,展开了对一个城市,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研究。而意识形态一词从社会学转入建筑学的语境,便是一种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一种普世知识(common knowledge)。
1. 明堂—寻找抽象的宗教与城市公共空间
文/ 乔婧 (Jing Qiao)
在中国,宗教(sacredness)和宗教空间(sacred space)的概念是抽象和模糊的。佛教、道教以及儒教,自封建社会以来更多的像是一种哲学思想在社会中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很多寺庙和道观等宗教建筑被保护为历史遗迹,迎往信众的祭拜与游者的参观。而那些饱含宗教和祭祀色彩的街头活动,比如祭祖、占卜、风水,是发生在城市分散的角落里的个人行为,在地点和时间上同时都带有着临时性和即时性(temporality)。可以说,在当下城市里宗教活动与宗教空间是分离的。
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原始社会时期,宗教是人类对宇宙、自然、祖先、图腾等超自然能量的崇拜情感,人们通过在公共空间举行集体仪式来祈求平安、丰收以及繁衍;而这个公共空间便是中国最早期的宗教空间:它集合了日常性的公共功能和即时性的宗教功能。
明堂(Ming-Tang)是自周朝开始在文献中最早被记载的一个被皇家规范的政治宗教空间,它是集寺庙、宫殿、祭坛为一体的宗教类建筑原型。明堂的设计包括材料、结构、布局,以及它在城市中的方位等,都承载着人类于原始社会开始对宇宙的解读,并标刻着封建社会下严格的例行习惯(rituals)。本文将试图从解读明堂来探索宗教在人类文明和城市发展中的原始形态以及它的变化,从而揭开宗教以及宗教空间在当代文化以及城市中隐秘的面纱。
2. 异托邦:展会建筑的一种溯源
文/ 许伟舜 (Weishun Xu)
无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还是柯布西耶的三百万人城市,理想化自上而下的城市模型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在去中心化的当代城市中,唯一可能体现城市主体意识的模型似乎已经只剩下国际展会,并且这种模式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尽管展会意味着城市对自身文化特殊性的意识觉醒,而历史上的国际展会也被视为城市设计的范式,当代展会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创造本地图像的同时却与真正的本地性和多元性背道而驰,落入库哈斯表述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迷思。本文将分析展会作为城市图解的特性和资本运作的属性,进而解释图像制造对展会的强制性,以及普通城市为何因此难以避免。
3. 类型的细分与地平面场景模式 —下篇:城市层面
文/ 程婧如 (Jingru Cyan Cheng)
本文对传统意义上类型的定义进行解构,提出了子类型的概念。并以地平面场景模式为例,将子类型作为建筑与城市两个研究范畴的连接媒介,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观察城市的方法论。本文分上下两篇呈现了从理论化的方法论(类型的细分)到新的研究工具(地平面场景模式)最后到一种新的城市宣言的过程。这种研究方式与其推导出的结论同等重要。
下篇重点关注地平面场景模式作为子类型在建筑与城市两种尺度中对空间经济关系的影响:
“地平面场景模式作为建筑的子类型”:密斯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通过对其地坪面空间的重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裙房-塔楼’的高层建筑类型。具有开放性和渗透性的地平面空间序列使建筑具有了城市属性,同时也孕育了私有化的公共空间(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一种新的空间经济关系。
“地平面场景模式作为城市的子类型”:在香港,复杂的城市经济关系导致了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不断交叠,衍生出像金钟廊这样空间使用关系与所有权双重杂交的城市子类型。于是城市中显性的高层建筑往往只是不同层次之间的城市填充物(urban infill of multi-layers of the ground),而隐性的多层叠加的城市平面才是主导香港城市结构的城市子类型。
作者 Author:
王禹惟 (Yuwei Wang)
- UNStudio, Shanghai, China
- M.Phil,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ondon, UK
乔婧 (Jing Qiao)
- Architect, Hawkins Brown Architects, London, UK
- AA Diploma,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ondon, UK
许伟舜 (Weishun Xu)
- Master Candidate, GSD, Harvard, U.S.A
程婧如 (Jingru Cyan Cheng)
- PhD Candidate,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ondon, UK
- M.Phil,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ondon, UK
声明:建筑东西与《城市 空间 设计》(Urban Flux)杂志合作,在副刊《论道》(Remarks)出版了以“以小见大”为主题的两期专刊(2015年第1期-2月刊 + 第2期-4月刊)。

《城市 空间 设计》2015年第2期-4月刊